降入天骄愧将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鼓角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意象、意境等角度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降入”句:指李陵投降匈奴的事。天骄:对匈奴人的一种蔑称。将才:指李陵的才能,也暗喻诗人自比。愧:惭愧、羞愧。将才:才能。
“山头”句:李陵兵败投降后,被流放到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北),在山上筑了望乡台,以抒思念家乡之情。
“苏郎”句: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始终不屈,归汉后被尊为民族英雄。此句化用典故,表明李陵虽才华横溢但壮志难酬。
“青草”句:李陵兵败投降后,被匈奴扣留。这里用“雕影没”“雁声哀”,形容李陵处境凄苦,悲愤已极,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怨愤之情。
“那堪”句:那能忍受得住分别时的悲伤呢?河梁:送别之所。西风骨已灰:指诗人此时已经老迈,壮志未酬,报国无路,伤心落泪,内心悲痛欲绝,如同枯骨一般。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大德七年(1303),作者因受牵连,被谪往四川叙州,途经陕西临洮,作此诗赠友人。诗人借咏叹李陵之冤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既表现了自己的壮志未酬,又表现出对友人的同情,全诗感情深沉,格调悲壮,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
起句点题,点明题旨。李陵是西汉名将,曾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而诗人自己却屡遭贬谪。首联即从李陵的遭遇引出诗人自己的感慨。李陵投降匈奴是事实,但当时人们多认为他是“将才”,诗人却认为他“降入天骄愧将才”。这一句表面上看似在称赞李陵有才,实际上是在讽刺李陵的无能。
颔联进一步写李陵的不幸。诗人用“筑望乡台”和“毛皆落”两个意象来描绘李陵的悲愁。李陵投降后,被流放到朔方,在山上筑了望乡台,以抒思念家乡之情。然而他的心却如落花一般,飘散无着,因此连他的毛发都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这一联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空”字写出了李陵的无奈;“节”,指忠贞的气节,“毛”指人的毛发,此处用来比喻李陵的才华,“皆落”,表明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殆尽。
颈联进一步渲染李陵的悲惨境遇。李陵被扣留后,身边只有一些青草和飞鸟相伴,而他的眼中却没有一点希望。这里的“雕影”和“黄沙”以及“鼓角”都是描写战场上的景象,用这些来衬托李陵的孤独和凄凉,同时,也为下文诗人的感叹埋下伏笔。
尾联直抒胸臆。面对李陵这样一位忠贞不屈、才华横溢的人物,诗人心中充满了敬佩和遗憾。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更无法接受李陵因为自己的原因而遭受如此命运。最后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李陵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自身遭遇的无奈。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李陵的惋惜之情。
【答案】
过李陵墓
降入天骄愧将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鼓角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译文:
你虽然投降,但你却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你虽然被扣留,但你却是一个忠贞的人。
你的忠贞之心,就像秋天的草木那样凋零。
你在河边告别的时候,只能泪洒西风,你的身体已经苍老了。
赏析:
全篇四十六字,一气呵成,脉络清晰。前四句点题,后八句抒情,中间六句承转,结构紧凑,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首两句点出李陵的将才,次二句写其失意之状,三、四句写景,渲染氛围,反衬李陵的孤独和凄凉。五六句由景及物,用雕、黄沙、雁声等意象写李陵的遭遇,并暗示李陵的身世。七八句写李陵的死别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极。最后两句收束全诗,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