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潮下秋水枯,云山落日云模糊。
草堂远近路长驱,萧萧行李行人孤。
蹇驴渡桥归思急,村南村北天秋色。
何者相呼鸡犬声,山前山后烟树立。
江风水面吹残莎,打鱼小艇如飞梭。
何人荡桨立船尾,钓者船头腰半驼。
小李将军不可作,粉壁流传愁剥落。
石门守者犹可奇,柱杖敲门索新跋。
京口绿发参军郎,见君此画心即降。
携家便欲上船去,买鱼煮酒扬子江。
【题江乡秋晚图】
沙头潮下秋水枯,云山落日云模糊。
草堂远近路长驱,萧萧行李行人孤。
蹇驴渡桥归思急,村南村北天秋色。
何者相呼鸡犬声,山前山后烟树立。
江风水面吹残莎,打鱼小艇如飞梭。
何人荡桨立船尾,钓者船头腰半驼。
小李将军不可作,粉壁流传愁剥落。
石门守者犹可奇,柱杖敲门索新跋。
京口绿发参军郎,见君此画心即降。
携家便欲上船去,买鱼煮酒扬子江。
注释:
- 沙头:沙洲的岸边
- 潮下:潮水退下
- 枯:干涸
-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峰
- 草堂:茅草覆盖的小屋子
- 远路:遥远的路
- 萧萧:形容行李、行者等行色匆匆的样子
- 蹇驴:老驴
- 渡桥:过河
- 村南村北:指村边两边
- 天秋色:秋天的天空色彩
- 何者:哪个
- 相呼:相互呼唤
- 鸡犬声:鸡鸣狗吠的声音
- 烟树立:炊烟袅袅升起
- 水面:水面
- 残莎:凋零的莎草
- 打鱼:捕鱼
- 小艇:小船
- 荡桨:划动船桨
- 钓者:钓鱼的人
- 舵手:掌舵的手
- 京口:今江苏镇江
- 绿发:黑色的头发
- 郎:对男子的美称
- 扬子江:长江在古代的别称
- 心即降:心里感到高兴,情绪激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江乡秋天景色和人情风貌的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边秋景与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赞美。
首句“沙头潮下秋水枯”,描写了江边的秋天景象,沙洲上的潮水已经退去,留下的只是干涸的秋水。这句诗为整首诗定下了宁静而孤独的氛围。
“云山落日云模糊”则描绘了傍晚时分,云层中的山峰被落日染成金黄色,但因云雾的遮掩,显得朦胧不清。这里的“模糊”既表现了自然的静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离与思索。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而描写了江边的人物活动。“草堂远近路长驱,萧萧行李行人孤。”草堂附近的道路延伸得很远,行人们背着行李行走在长长的路上,显得孤单而又匆忙。这里通过“萧萧行李”和“行人孤”两个词语,传达了旅途艰辛和孤独感。
“蹇驴渡桥归思急”,描述了老驴渡过桥梁时,诗人心中涌起的归家之思。这种强烈的情感在最后一句得到了升华:“村南村北天秋色。”虽然离家遥远,但天空中秋天的色彩让人心生温暖。
诗人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何者相呼鸡犬声,山前山后烟树立。”“何者相呼”和“鸡犬声”营造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烟树立”则描绘了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给人一种家的感觉。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怀念之情。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忘记人文情怀的重要性。“江风水面吹残莎,打鱼小艇如飞梭。”江面上的水波拍打着残存的莎草,小船上渔民快速地穿梭在水上。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示了江乡的自然之美,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诗人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展开而愈发强烈。“何人荡桨立船尾,钓者船头腰半驼。”描述了一个渔夫正在用桨荡着船,另一个钓鱼的人坐在船头,身体略显弯曲。这种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小李将军不可作,粉壁流传愁剥落。”这里的“小李将军”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也可能是诗人自喻。诗人认为,即使有才能也不能随意使用,因为这样的才华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同时,他担心自己的作品会被后人遗忘或篡改。
“石门守者犹可奇,柱杖敲门索新跋。”诗人对石门的守卫者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守住这份艺术的瑰宝。最后两句“京口绿发参军郎,见君此画心即降。”表达了诗人见到这幅画时心情的变化。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代的自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乡秋景和人物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热爱。同时,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江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状态,让人读来既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又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