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僧窗梅几梢,从来只合谷芽焦。
孤芳未辨切磋玉,细萼深藏繁衍椒。
宣仲韵高春破点,补之豪迈气抽条。
散花室里何人到,知见香中使意消。
横轴更怜松竹映,卧游殊觉水天摇。
何郎东阁无多树,逋叟西湖旧六桥。
白石歌残徒自笑,彝斋去后更谁聊。
蜂须作蕊容微吐,铁线成圈岂强描。
昨夜前村吟悄悄,长年一笛怨潇潇。
底须参透闲庵法,开落不知昏复朝。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我们逐句解读原诗:
- 借问僧窗梅几梢,从来只合谷芽焦。
- “借问”:询问,提问。
- “僧窗”:僧人居住的地方,即寺庙。
- “梅几梢”:梅花的枝头。
- “谷芽焦”:谷芽指的是稻谷的芽,焦表示烧焦了。
- 孤芳未辨切磋玉,细萼深藏繁衍椒。
- “孤芳”:比喻高尚的品格或事物。
- “切磋玉”:比喻相互磨砺,提升品质。
- “细萼深藏繁衍椒”:指细小的萼瓣深藏在花朵中,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 宣仲韵高春破点,补之豪迈气抽条。
- “宣仲”:可能是人名,此处用来形容某人的才华横溢,如同春天的破晓一样。
- “韵高”:形容声音高亢,有穿透力。
- “补之”:可能是指某个人的特质,这里用来象征豪迈的精神。
- “气抽条”:比喻精神振奋,充满生机。
- 散花室里何人到,知见香中使意消。
- “散花室”:可能是一个雅致的房间,用于摆放鲜花。
- “知见香中使意消”:在花香的包围下,人们的心情愉悦,思绪也随之消散。
- 横轴更怜松竹映,卧游殊觉水天摇。
- “横轴”:可能是某种绘画中的构图方式。
- “怜”:喜爱,欣赏。
- “松竹映”:形容画中的松树和竹子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 “卧游殊觉水天摇”:通过画作,仿佛置身于水中,感受到水面的波动,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
- 何郎东阁无多树,逋叟西湖旧六桥。
- “何郎”:古代文人雅号。
- “东阁”:可能是指某个文人的书房或住所。
- “逋叟”:可能是古代隐士的称呼。
- “西湖旧六桥”:西湖上曾经有过六个桥梁,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 白石歌残徒自笑,彝斋去后更谁聊。
- “白石歌”:可能是某种诗歌作品。
- “残”:指诗歌已经残缺不全。
- “徒自笑”:只能嘲笑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 “彝斋”:可能是某个场所或者机构的名字。
- “去后”:离开之后。
- 蜂须作蕊容微吐,铁线成圈岂强描。
- “蜂须”:蜜蜂的须毛,这里可能用来形容某种细腻、轻柔的事物。
- “蕊”:花蕊,花朵的中心部分。
- “容微吐”:略微地吐露出来。
- “铁线”:形容线条刚劲有力。
- “强描”:勉强描绘。
- 昨夜前村吟悄悄,长年一笛怨潇潇。
- “昨夜前村”:昨天夜晚之前,也就是前一天晚上。
- “吟悄悄”:吟诵的声音很小,很安静。
- “长年一笛怨潇潇”:常年吹笛的人总是满怀愁绪,笛声悠扬而哀婉。
- 底须参透闲庵法,开落不知昏复朝。
- “底须参透”:必须彻底理解。
- “闲庵法”:可能是某种禅宗的修行方法。
- “开落”:开放与凋零。
- “昏复朝”:黄昏再次变成清晨。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这首诗以赵子固的《岁寒三友图》为题,通过对画中三友(梅、竹、松)的形象进行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通过对“僧窗”、“梅几梢”、“孤芳”、“细萼”、“宣仲韵”、“补之豪迈”、“散花室”等词汇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例如,“孤芳未辨切磋玉”,意味着即使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质,也需要他人去发现和认可;“铁线成圈岂强描”,则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