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不畏暑,赫日抗尘走。
中岁得早衰,受热坐不偶。
炎官不贷人,焦火十日久。
一凉谢天公,物极出援手。
不知檐间雨,为洗池上柳。
便荫赤藤簟,来倾碧筒酒。
此身付阴阳,了了鱼在笱。
相逢取意醉,是名无何有。
夷犹太平时,自称江南叟。
【注释】
小年:未成年,少年时期。
赫日:烈日。
炎官:古代掌火的官员。
一凉:指夏天过去。
夷狄:这里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柳树的生命周期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无常、世事变幻的感慨。全诗通过对柳树不同时期的描绘,展现了其从幼小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以及夏日炎热时被焦灼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联:“小年不畏暑,赫日抗尘走。”
描述了柳树在童年时期虽然害怕烈日的炙烤,但仍然顽强地生长,抵御着尘埃。这里的“小年”指的是柳树尚处于幼年时期,而“不畏暑”则表现了它的坚韧不屈。
颔联:“中岁得早衰,受热坐不偶。”
指出到了中年时期,柳树开始展现出衰老的迹象。这里的“中岁”指的是成年后的阶段,而“早衰”则揭示了岁月流逝的自然规律。同时,诗人用“受热坐不偶”来形容自己在社会中遭遇困难,无法找到合适的位置。
颈联:“炎官不贷人,焦火十日久。”
进一步强调了柳树在夏季高温下的煎熬和困境。而“焦火十日久”则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里持续不断的酷热。
尾联:“一凉谢天公,物极出援手。”
随着季节的转换,夏日过去,天气转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事物发展的极限和转折点。
最后四句:“不知檐间雨,为洗池上柳。便荫赤藤簟,来倾碧筒酒。”
通过想象雨水滴落在池塘边的柳树上,为它们提供荫蔽的场景,诗人以自然景观作为隐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挫折。
整首诗以柳树为线索,通过对其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性。同时,诗人也在诗句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