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苑莺花尽,荒台燕麦生。
韶华如逝水,粉黛忆倾城。
野菊金钿小,秋潭石镜清。
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

南城咏古十六首 黄金台1 原文

废苑莺花尽,荒台燕麦生。

  1. 注释与赏析
  • 废苑莺花尽:废苑,指曾经繁华的园林,因荒废而变得寂静。莺花,泛指春天的花朵和鸟鸣声,这里用以形容昔日的生机与美丽。尽,意味着消逝,消失。整个句子表达了一种由盛转衰的意境,描绘出曾经繁华的园林如今却只剩下鸟儿的啼鸣和落花的景象。
  • 荒台燕麦生:荒台,荒芜的台地,象征着曾经的荣耀或重要之地已沦为荒凉之所。燕麦,生长在旷野中的植物,这里用以象征荒芜之地的生命力。生,意味着存在、生长,表达了荒台虽荒芜但仍然有生命迹象的情景。整个句子传达了一种荒凉与坚韧并存的感慨。
  1. 译文
  • 废苑莺花尽:昔日繁华的园林,如今只剩下鸟儿的啼鸣和落英缤纷。
  • 荒台燕麦生:荒芜的台地,长出了顽强的野草和麦子。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展现了世事变迁和物是人非的感慨。通过对废苑和荒台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沧桑的无奈。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即使是在荒芜之地也能生生不息。
  1. 关键词解释
  • 废苑:曾经繁华、热闹的地方,现在却显得寂静和冷清。
  • 莺花:春天里美丽的花朵和悦耳的鸟鸣,象征着生机与美好。
  • 荒台:曾经重要的场所,现在却荒芜不堪,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沧桑。
  • 燕麦:生长在旷野中的植物,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
  1. 整体感悟
  • 诗中通过废苑和荒台这两个场景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世事无常、人事易变的哲理。诗人通过对废苑和荒台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透露出对现实沧桑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更启发我们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