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问法天王地,万里乡山碧海东。
雪室有禅传鼻祖,蒲帆无恙转秋风。
潮连蓬岛晴云白,霞拥扶桑晓日红。
为问双林老尊者,尺书还寄北来鸿。
【注释】
奯(huó):古印度语,意为“禅”。
双林:佛教寺院名。
明极和尚:指僧璨。
【赏析】
此为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与友人的离别;颔联以佛家语作结,点出友人所去之地;颈联写友人所行之路之艰难;尾联写朋友归途之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自己内心的孤独。
十年问法天王地,万里乡山碧海东。
雪室有禅传鼻祖,蒲帆无恙转秋风。
潮连蓬岛晴云白,霞拥扶桑晓日红。
为问双林老尊者,尺书还寄北来鸿。
【注释】
奯(huó):古印度语,意为“禅”。
双林:佛教寺院名。
明极和尚:指僧璨。
【赏析】
此为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与友人的离别;颔联以佛家语作结,点出友人所去之地;颈联写友人所行之路之艰难;尾联写朋友归途之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自己内心的孤独。
【注释】 竺元和尚:即元惟良,诗人的朋友。山讴:山歌。 终朝:整天、整日。过客:过路人。 一啸:长啸。心自闲:内心自然安静。气应索:精神振奋。 池清:指池塘中的水清澈见底。月更明:月亮更加明亮。 叶:树叶。风静:风停止吹动。还落:依然落下。 白叟:白发的老人。荷樵(hè qiáo):担着柴火。 赤双脚:脚上穿着草鞋,赤足而行,形容行走轻松自由。 【赏析】 此诗是和友人竺元和尚的一首山歌之作
《赠夏君美同知》是明代诗人至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逐句进行注释和赏析: - 海宇烟尘日夜生,中兴诸将正鏖兵。 - 注释:四海之内战火纷飞,烽火连天,昼夜不息。中兴诸将正在激战中。 - 赏析:首联描绘了一个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的混乱景象,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海宇烟尘"表达了整个国土被硝烟笼罩的悲惨局面,而"日夜生"则强调了这种局面的连绵不断。"中兴诸将"指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白云招我归,清泉濯我足。 闲将贝叶书,遥对青山读。 注释: ①招我归:指云招我回去。 ②濯足:洗脚。 ③贝叶书:《楞严经》卷下说:“若欲得见如来心印,当取贝多树叶,写佛性之真言。”此处用比喻的手法,以书比经,以山比佛国。 译文: 白云飘动,好像在招呼我回去;我到山下泉水边洗了双脚。 我随手拿起贝多叶(即贝叶)上的经书,远远地对着山中的树木朗读。 童子们捡拾松花,邻居的老翁把野菜分给过路人。
【诗句解析】 1. 曾向燕然勒汉铭:燕然,即燕然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杭爱山。这里指代的是历史上的东汉时期,班超率军北击匈奴,登临燕然山,在山上刻石以记胜利,这就是有名的“燕然勒石”。汉,指的是汉代,这里借指东汉。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用来记载重要事件或功绩。这里的铭,可能是指刻有历史事件或功绩的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在燕然山刻下过记录汉代历史的碑文(燕然勒汉铭)
【注释】: 次韵:和诗,指依前人诗词为词或诗。唐伯刚:唐代僧人,名不详,号云门,浙江余杭(今杭州)人。他于大历十二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住南岳山法净寺达三十年。后来回到杭州,住持灵隐寺。他为人清高,有“诗僧”之称。断事:指处理政务。二首:二首诗。 芙渠:荷花的别称。鹤汀:水鸟栖息的地方。 画桥:装饰着彩绘的桥。杨柳:柳树。挂鱼罾(zēnɡ):悬挂渔网捕鱼。罾是捕捞鱼类时所用的网。 青溪曲:泛指小溪
宿鸟恋本枝,南雁意在北。 飘飘愧此身,一岁四行役。 所忧盗贼多,不独冻馁迫。 东下姑苏台,残年傍水国。 金银佛寺开,信美无与适。 细人尚姑息,贤者贵为德。 之子白玉温,令我心悦怿。 晤语契深心,洞彻有清识。 学贯天人际,溟涨与笔力。 神功接混茫,风雷缠地脉。 灵芝冠众芳,冰壶动瑶碧。 紫燕自超诣,尤异是龙脊。 流传必绝伦,许与必词伯。 喧争懒着鞭,飞腾知有策。 吾道属艰难,鸾凤有铩翮。
【注释】 ①庭游:游览。②兴祖:指东晋王羲之。③若邪(yuēyé):地名,在会稽(今浙江绍兴)。④万壑千岩:形容山势高峻,有许多纵横的山谷和岩石。风雪后:风雪过后,山色更加清丽。⑤杖藜(lí):拄着木棍步行。藜,即藜杖。 译文: 你与我分别后,去向何方?岁末泛舟于若邪江上。 群山万壑中风雪过后,随处可看到梅花盛开。 赏析: 此诗是送别之作。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友人离别后的去向;三
【注解与赏析】 《楞伽经》,佛教经典,全名为《大乘佛学入楞伽经》,是唐代玄奘翻译的。“楞伽”即“如来藏”,即佛教中认为一切众生皆有的本性,也即是佛教所说的“佛性”。 “一轩凉雨读《楞伽》”,意思是在一个凉爽的雨天,我正在读佛教经典。这里的“轩”指的是书斋,“凉雨”指的是秋雨,“读《楞伽》”指的是阅读佛教经典《大乘佛学入楞伽经》。 “三复停云感物华”,意思是反复思索、品味《楞伽经》的内容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通过对秋天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满目烽烟万国秋 - 关键词:烽烟、万国 - 注释:这里用“烽火”象征战争,而“万国”则指代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地区。整个句子传达了诗人在看到四周都是战火连天、各国都在秋季的景象时的心情。 - 译文:我眼前所见,到处都是战火纷飞、各国都在秋季的景致。 2. 江山何处可追游 - 关键词
梅花已经飘落,节令的更替昨天就已发生。 我深深感激那些知音,写这首诗来抒发胸中的块垒。 注释: 1、梅花已飞翻:意思是说梅花已经飘落了,这里指冬天过去,春天来临。 2、隔:分离的意思。 3、知音:懂得欣赏自己才能的人。 4、豁平昔:抒发胸中的块垒。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知心朋友的一封信,通过叙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知音的深切感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注释】 次韵竺元和尚山讴四首其二:第二首诗。竺元和尚,即竺道生,南朝梁时僧人,精于禅理。山讴:即山歌。 梅花报春信,竹外香风吹。 译文:梅花报告着春天的消息,吹来了阵阵清香。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山林中赏春的感受。首句写梅花报春,次句写春风送香,第三句写青山阻隔人世,末句则写月上松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冰霜政严洁,云石相因依。 译文:严冬的冰霜是那么洁白,云朵与石头相互依靠。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理解诗意,然后结合注释、题目以及写作背景来分析手法,最后指出效果。本诗为五律,首联两句写景,“梅雨”与“流泉音”构成一幅山居图;颔联点出诗人的心境,万物各有适,孤云独无心;颈联写时歌少林曲,还共寒山吟,啼鸟忽然飞去,落花幽径深,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尾联写诗人在山水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注释】 次韵马国瑞员外游会稽:此诗应是作者和友人马国瑞一同游览会稽山时所作的一首诗。次韵,就是依别人的诗篇而作的同题诗。马国瑞员外游会稽,指作者和马国瑞一起游览了会稽山。马国瑞,名不详,唐末诗人,与韩渥友善。 江上杨花落,孤帆度远汀。 江上:江边。杨花:即柳絮,又名木绵。 孤帆:一叶扁舟。度:过。 汀:水边的沙地。 潮连沧海白,山拥会稽青。 潮连:潮水接连不断。 沧海:大海。 会稽:古地名
【解析】 1.题干是“格式要求”,这是考查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诗歌内容,最后对诗歌进行赏析。题干问的是“格式要求”,所以考生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干所给的“格式”要求是什么,如本诗的“注释”“赏析”。 2.题干问的是“逐句释义”,这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读懂诗歌,把握其内容大意,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这首诗是徐大章在移居新居时,写给友人的一首词。诗人借用自然景色来描绘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首句“借屋藏书避世喧”,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的愿望。他选择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借屋藏书,以此来躲避世人的嘈杂。 次句“地偏尘远水云繁”,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新居环境。这里的地势偏僻,远离尘世,周围环境宁静,有山有水,云烟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第三句“篱前沙渚群鸥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会稽胜景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厚元的思念和祝福。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注释: 1. 胜游还与马迁同:胜游指美好的游览经历,马迁(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此处借指美好且值得纪念的旅行。 2. 直上东南第一峰:描述直接攀登到东南最高峰的情景。 3. 神禹穴深苍木合:神禹指的是大禹,古代中国治水的伟人,穴指山间洞穴,苍木表示茂密的树木。 4. 李斯碑在紫苔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