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雪山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注释:

当时:那时

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悟空晴:悟空,佛语“悟”字的简称,意为觉醒、觉悟。晴:晴朗。

发轸:指车马启动,启程出发

燕城:指印度的都城。

北至大河:北去大河,指从印度出发往北方行进。

三月:泛指数年,这里指三个月的时间。

积雪:指喜马拉雅山。

弥天:天空。

水穷:水的尽头。

山尽:山的尽头。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对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今斯利那加)的赞美。诗中描绘出一幅壮阔的雪域高原图卷,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时闻悉达悟空晴”,诗人以“悉达多”为题,表达了对释迦牟尼的敬仰之情,同时“悟空”二字也寓意着诗人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与顿悟。“发轸初来燕子城”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燕子城即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

第二联“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两句,诗人描绘了从燕子城向北前往印度的道路以及沿途的自然景观。大河指的是恒河,而积雪则是指喜马拉雅山脉。这里的“三月”与“半年程”暗示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

第三联“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无法在地面上停留享受清风拂面的感觉,只能在风中飘荡;但这种飘荡却又使他能继续前行,不受阻碍。这里的“弥天”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天空的无边无际,而“遂日行”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艰难。

第四联“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两句,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理解。在这里,“水穷”意味着道路的尽头,而“山尽”则意味着视野的极限。尽管路途遥远且充满挑战,但无论走到哪里,夕阳总是伴随着我们,引导着我们的方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人文情怀。通过对尼泊尔自然风光和宗教信仰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的胸怀和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深深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