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天兵入西蜀,鞞鼓乱挝裂岩谷。
金鞍战马踏云梯,日射旌旗红簌簌。
黑雾压城尘涨天,西方杀气成愁烟。
钓鱼台畔古战场,六军战血平三川。
天寒日落愁无色,将军一剑万人敌。
妇女多在官军中,兵气不扬长太息。
【译文】
我听到老人说,蜀汉军队曾打败了西晋的大军;当年天兵入蜀时,战鼓擂得震天响,战马踏过岩石,直扑山峡。
金鞍战马奔腾,如飞龙破云直上;太阳照在战旗上,红光闪闪,犹如烈火燃烧。
敌军的黑色烟雾压城,尘土遮天蔽日,浓烟滚滚;西面杀气腾腾,弥漫成一片愁雾。
钓鱼台旁古战场遗址,六军将士血染三川,尸横遍地。
天气寒冷,太阳落山,大地一片凄凉,将士们无精打采,愁容满面。
将军身披铠甲,一剑劈开敌人,使敌将丧命;他一人独挡千军万马,英勇无比。
妇女们都参加了抗敌,但她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只是长叹连连,士气低落。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3年(大历八年)初游梓州时的诗作。诗中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叛军攻入长安后,成都王建据川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杜甫到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县)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在梓州见到许多老战士,听到他们谈论过去战斗的情况,感慨万分,写下此诗。
全诗共十句,每四句分为一组,每组第一句为“闻父老说”,第二句为“昔闻天兵入西蜀”。这两句点明写作背景和主题,即诗人听到当地父老谈论前次战争之事。“昔闻”二字表明诗人对此事早有耳闻,“今听”则说明这是亲耳所闻。“闻父老说”一句,总括了前面八句,并引出下文。“兵”,“战争”的意思,这里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攻陷长安后,唐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鞞鼓乱挝裂岩谷”,“鞞鼓”,用皮做的鼓,军中用来鼓舞士气;“乱挝”指胡乱击打;“裂岩谷”,指战鼓声震荡岩石,山石崩裂。这句写当时战场上的情景:战鼓咚咚地响着,战士们挥舞着武器冲锋在前,冲撞着岩石,把岩石都震裂了。
“金鞍战马踏云梯”,“金鞍”,指镶金的马鞍;“战马”,指战用之马。“踏云梯”,指战马疾驰如飞,直上云间。“日射旌旗红簌簌”,意思是:太阳光照得军旗上的红色旌旗闪闪发光。“黑雾压城尘涨天”,描写的是敌军压城的阵势。“西方杀气成愁烟”,写敌军杀气腾腾,如愁云般笼罩着战场。
“钓鱼台畔古战场,六军战血流三川。”“钓鱼台畔”,指钓鱼山的山麓。“六军”,泛指南北两京驻军的统称。“战血平三川”,写唐军将士浴血奋战,平定了四川一带的战事。
“天寒日落愁无色,将军一剑万人敌。”这两句写诗人所见。“天寒”、“日落”是环境描写;“将军一剑万人敌”是写将领的英勇无敌,突出了诗人对将领的崇敬之情。
“妇女多在官军中,兵气不扬长太息。”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父老的话题上来,继续写当地人民对这次战事的议论及感受。“妇女多在官军中”,说明妇女也被卷入了这场混战之中;“兵气不扬长太息”是说百姓因受战争的影响而哀叹、叹息,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以一位普通百姓的身份,通过与当地父老的交谈,了解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唐代宗在灵武即位改元永泰元年,杜甫从梓州返回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途中经过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在阆州期间,杜甫游览了当地的一些景点,也听到了当地百姓对于这段历史的议论。于是,杜甫写下了这首《闻父老说》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此的看法以及对老百姓生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