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明窗便有馀,四人燕坐小蓬壶。
可怜一月半晴雨,未省百花今在无。
眼底是诗皆可赋,樽中有酒不须沽。
更阑醉后便归去,赖有门生稚子扶。
【注释】
袁国宗:即袁宏道,字中郎。明代文学家。
一丈明窗:形容窗户十分明亮、宽敞。
便有馀:十分充裕。
小蓬壶:指小巧玲珑的酒器或水器。
怜(lián ):怜悯;可惜。
眼底是诗皆可赋:眼里看到的景物都可以吟咏成诗。
樽(zūn)中:酒樽中。
须(xū):必须,一定。
更阑:夜深了的时候。
门生稚子扶:学生扶着我回去。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万历二十年(1592),当时袁宏道与弟袁中道、张灵和同游吴门,游览虎丘山。在虎丘山月下,袁宏道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句“一丈明窗便有馀”,以夸张手法写景,将窗户比作明亮的明窗,说它十分宽敞,十分充裕,这既是实写,又为下文铺垫。“四”字用得巧妙,因为四人坐拥四窗,自然显得宽敞。
次句“四人燕坐小蓬壶”,写他们四人坐在酒席上品茶饮酒,仿佛坐在小小的酒壶或酒杯里,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三、四两句“可怜一月半月晴雨,未省百花今在无?”则转入议论,诗人对春光易逝、花开花落的现象发出感慨。他惋惜春天的美景不能持久,而百花凋谢后,不知它们现在何处。
五、六句“眼底是诗皆可赋,樽中有酒不须沽”,写诗人面对窗外景色,胸中涌动着诗意,但并不需要去沽取美酒来品尝,因为他已经陶醉了。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美景比作可赋诗的佳境,把饮中之酒比作不需沽求的美酒,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之情。
最后两句“更阑醉后便归去,赖有门生稚子扶”,写诗人醉眼朦胧,在门生、弟子的搀扶下回家。这是全诗的结语,也是诗人感情的升华,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和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