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喜佛,喜听念佛声。
大都止六字,三诵有馀音。
唱偈类哀切,和声等低平。
蝉联未肯已,绵弱殆不胜。
馁息仅相属,柔吭时一鸣。
听兹颓阘韵,生我寂灭情。
坐令喧竞中,便欲无所争。
乃知象教意,妙觉在声闻。
俗人不解此,梵教杂歌行。
敲铿鼓笛奏,真与郑卫并。
能令妇女悦,未必佛者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以下是逐句释义:
听请道人念佛,听请道人念佛。
译文:倾听请来的僧人念佛经。
注释:请道人(僧人)是指邀请来的僧人。
赏析:诗的首句直接点题,表明自己对念佛经不感兴趣,但愿意倾听僧人念佛的声音,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平生不喜佛,喜听念佛声。
译文:我一生不喜欢佛,只是喜欢听念佛的声音。
注释:平生不喜佛,指我一生对佛教没有兴趣;喜听念佛声,指我之所以喜欢听念佛的声音,是因为我听到了佛法的真谛。
赏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反感和对念佛声音的欣赏。这里的“不喜”和“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佛法的态度。大都止六字,三诵有馀音。
译文:念佛经大多只有六个字,反复念诵会有馀音绕梁。
注释:大都止(zhì)六字,指念佛经大多只有六字一句;三诵有馀音,指反复念诵会有余音绕梁。
赏析:诗人在这里描绘了念佛经的情景,强调了佛教的音韵之美。唱偈类哀切,和声等低平。
译文:唱诵偈文类如哀悼之声,和声等如低吟浅唱。
注释:唱偈(jié),唱诵偈文;类(ruì),如;哀切,像哀悼之声;和声(hè shēng),和谐的声音,等低平,指和声低沉、平和。
赏析:诗人在这里描述了僧人唱诵偈文的情景,强调了其庄重肃穆的氛围。蝉联未肯已,绵弱殆不胜。
译文:连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意思,声音微弱几乎无法支撑。
注释:蝉联合作,形容声音连绵不绝;未肯(kěn)已,没有停止的意思;绵弱(mián ruò),声音微弱;殆(dài)不胜,几乎无法支撑。
赏析:诗人用“蝉联未肯已”形容僧人念诵的声音连绵不绝,没有停歇的意思。而“绵弱殆不胜”则表达了念诵的声音微弱到几乎无法支撑。馁息仅相属,柔吭时一鸣。
译文:喘息微弱,只能相互连接;有时发出一声,就像微弱的呼吸一般。
注释:馁息(něi xī),虚弱的呼吸;仅相属,只能相互连接;柔吭(róu kēng),柔软的喉咙;时一鸣,不时发出一点声响。
赏析:诗人用“馁息仅相属”形容僧人念诵时的喘息微弱,只能相互连接。而“柔吭时一鸣”则形象地描绘了念诵时偶尔发出一点声响的情景。听兹颓阘(tuí tuō)韵,生我寂灭情。
译文:听到这些颓废、衰落的声音,让我产生了对于生死离合的感慨。
注释:颓阘(tuí tuō),颓废、衰落的意思;生我寂灭情,指听到这些声音后,让我产生了对于生死离合的感慨。
赏析:诗人通过聆听僧人念诵的声音,联想到了生死离合的哲理,从而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坐令喧竞中,便欲无所争。
译文:使喧嚣的竞争变得毫无意义,我本不想参与争斗。
注释:坐令喧竞中,使喧嚣的竞争变得毫无意义;便欲无所争,表示我不想参与争斗。
赏析:诗人认为,在喧嚣的竞争环境中,他本不想参与争斗,而是选择静静地聆听和思考。乃知象教意,妙觉在声闻。
译文:我才知道佛教的象征意义,妙觉就在听闻佛法的声音中。
注释:乃知,意为才明白;象教意,指佛教的象征意义;妙觉,指领悟佛理;声闻,指听闻佛法的声音。
赏析:诗人在诗的最后一句中表达了他对佛教象征意义的领悟和对佛法声音的珍视。他认为,妙觉就在听闻佛法的声音中,而这种领悟是通过聆听和思考获得的。俗人不解此,梵教杂歌行。
译文:普通人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佛教的教义被混淆于世俗的歌谣之中。
注释:俗人不解此,意思是普通人不理解这其中的道理;梵教,指佛教;杂歌行,指世俗的歌谣和歌曲混杂在一起。
赏析:诗人在诗的尾句中讽刺了那些不了解佛教真理的人,他们把佛教的教义当作世俗的歌谣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