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布谷不停声,安得银河水半分。
汤稼未应枯后溉,周川岂独旱如焚。
是谁主当知时雨,有底商量出岫云。
造物不为天下计,只将花事了东君。

区区布谷不停声,
安得银河水半分。
汤稼未应枯后溉,
周川岂独旱如焚。
是谁主当知时雨,
有底商量出岫云。
造物不为天下计,
只将花事了东君。

译文:
布谷鸟的叫声此起彼伏,似乎永无止境,我急切地期盼着雨水的到来,却只能望天兴叹。农田在经历了旱灾之后急需水分滋润,而河流却因为干旱而变得干涸。是谁能够主宰这样的天气,及时降下甘霖?又有谁会去考虑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道理,去研究如何让山间的云雾消散呢?自然界的造化并非为了整个天下的福祉考虑,它只是静静地处理着与花朵相关的一切事宜,完成了它赋予的使命。

赏析:
这首诗以布谷鸟的鸣叫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强烈渴望和对旱灾的忧虑。首句“区区布谷不停声”形象地描绘了布谷鸟叫声连绵不断的景象,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期待。

第二句“安得银河水半分”,则转向了对水资源枯竭问题的担忧。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将“银河”比喻为无尽的水源,强调了水资源的宝贵和稀缺性。诗人希望找到一条途径,能够像银河中的水滴一样,为大地带来生命的滋养。

接下来的两句“汤稼未应枯后溉,周川岂独旱如焚”,则进一步揭示了旱灾给农作物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这里的“汤稼”指的是农田,“枯后溉”意味着在旱灾之后需要及时灌溉。而诗人则用“周川”来代表整个河流系统,强调了旱灾的广泛性和严重性。诗句中,诗人用“岂独”这一否定词来强调旱灾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表达了对这种灾害的无奈和愤慨。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自然现象的思考。“是谁主当知时雨”,“谁”字的反问,透露出诗人对于能否及时得到雨水的疑问。他希望有人能够了解自然规律,能够预见到何时会下雨,从而避免无谓的损失。

最后两句“有底商量出岫云”,“造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力量或者造物主,而“出岫云”则是指飘渺的云彩。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自然界的造化并非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而是有自己的规律和秩序。因此,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改变或征服它。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崇高追求。它既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又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让后代子孙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