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林馀叶未全雕,极目西风对泬寥。
万里沙荒秋后草,三神山动晚来潮。
移尊正及兵厨近,结客何须驿骑招。
老素抚床端可必,未甘随分隐耕樵。

霜林的叶子还未完全雕落,极目西风对泬寥。

万里沙荒秋后草,三神山动晚来潮。

移尊正好到兵营附近,结客何须驿骑招徕。

老人抚床端可必,不肯随分隐耕樵。

注释:

陪:陪伴。诸友:各位朋友。登三山亭:登上三山亭。二首:指诗作共有两首。其一:第一首。霜林:指深秋时树林上的霜。余叶:树叶未凋落的枝桠。雕:雕琢。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弯曲,仿佛在雕饰一般。对泬寥:面对空旷寂静的夜空。泬寥:空旷寂寞。极目:极目远望。西风:秋风。对泬寥:面对空旷寂寥的夜空。动:惊动。沙荒:指沙漠、荒野。秋后:秋天之后。草:草木,特指沙漠上的草木。三神山:神话中渤海中有三座名山,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动:惊动。晚:傍晚。结客:交结宾客。驿骑:驿站上的马匹。招徕:招引。老素:年岁已高的诗人自己。抚床端可必:指年高体衰,世事无常,只能抚琴自娱,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是必然的,不必勉强。老素:年岁老迈的诗人自己。端可必:必然如此,可以确定的是。随分:随便,任意。耕樵:耕种与打柴。

赏析:

这首五律,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当时安禄山正想叛乱,李白却“笑傲尘埃外”,在长安过着优游的生活,与一些文人雅士相交往,经常到郊外游览,饮酒赋诗。此为其中一次。这首诗就是他在长安郊外与友人登三山亭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并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情趣和理趣,是一首别有风味的山水小诗,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颇有兴味。

前两句写登高远眺之所见。霜叶未落的深秋景色,西风劲吹,使万物萧瑟;天空广阔无际,月色皎洁,一片清寥寂静。“霜林”二句,用笔简洁,勾勒出一幅寒山秋夜图,把诗人那种孤独凄凉、怅惘无聊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面对空阔的天宇,感到无限悲凉,不禁想到天地间还有谁能够了解他的孤苦之情呢?“万里”二句,进一步抒写作者的感慨。诗人放眼四顾,只见千里沙漠之中长满了荒草,而东海之滨三神山也因海潮激荡而有如惊涛骇浪,汹涌而来。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描写,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自己报效无门的愤懑不平之情。

中间两句写诗人登临三山亭时的感想。“移尊”即移樽,移坐,表示要畅饮一番。诗人说:“我正在高兴,正好来到兵厨近前。”“兵厨”即军饷,指军队的后勤供应。这里借指安禄山的叛军头领。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我正想在这里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哪还用得着去担心这些呢?“结客”二句,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说:“我本来打算邀请几位朋友到这里来喝酒,现在却用不着了。”原来“结客”是指结交一些江湖侠义之士,“驿骑”则是驿站上的马匹。这里指安禄山的叛军头领。诗人之所以不用“结客”而要用“驿骑”来邀请,是因为诗人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反叛了,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以酒会朋友的方式来消磨时光了。诗人的这种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对安禄山的不满,又有对自己不能报效国家而深感内疚的矛盾心理。因此他只好在酒会中以歌咏自然来发泄心中的郁闷了。

末两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诗人说:“老人抚床端可必,不愁随分隐居山林。”意思是说:“我虽然老了,但还可以抚弄琴弦来排解心中的烦闷,不必一定要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诗人的这番话,既表现了他年迈多病而又不愿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他对于时局的忧思以及他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自己报效无门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高远,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