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孤山下,来寻带藓枝。
江村流水晚,沙路夕阳迟。
僧屋闲云径,人家小竹篱。
春风吹薄袂,细细袭诗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小春探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独步孤山下,来寻带藓枝。
- “独步”表示诗人独自一人行走的样子。“孤山”是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以秀丽的风景和古迹而闻名。“来寻”意味着寻找或探访某物。“带藓枝”指的是带有苔藓的树枝。这里的“藓”是一种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具有独特的绿色和质感。
- 江村流水晚,沙路夕阳迟。
- “江村”指的是位于江河边的村庄。“流水晚”描绘了傍晚时分江边水流的景象。“沙路”通常是指沙质的道路,“夕阳迟”则形容夕阳迟迟不落的情景。这句诗传达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乡村黄昏画面。
- 僧屋闲云径,人家小竹篱。
- “僧屋”指的是僧人居住的房子。“闲云径”形容寺庙周围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空灵、超脱的感觉。“小竹篱”指用竹子搭建的篱笆,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想要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
- 春风吹薄袂,细细袭诗脾。
- “春风吹”描述了春天的气息和风的轻拂。“薄袂”指的是薄纱般的衣袖,这里可能用来形象地描绘春风拂动的感觉。“细细袭诗脾”形容春风如同轻柔的触感,细腻地触动着诗人的内心,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灵感。
译文:
独自漫步在孤山下,寻觅那些带有苔藓的树枝。江边的村庄在夕阳中显得宁静,沙路上夕阳缓缓落下。寺庙周围云雾缭绕,竹篱笆映衬着家家户户。春风吹过,如同轻拂薄纱般温柔,轻轻触碰着诗人的心灵,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孤山、江村、寺庙、竹林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黄昏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诗人还通过“来寻带藓枝”等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充满了诗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