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三百六十五,今夕方除岁云暮。
人生忧乐百年期,又见日除当此度。
养和适情宜及时,古今中寿七十稀。
自非金石不可永,刀圭谁保长生期。
彭宣老𥅆亦何之,不须更作送穷诗。
客闻此辞莫伤咨,樽前且醉黄金卮。

【注释】

除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大年初一”,到初七结束,称为“正七朝”。从初一开始,每七天为一个周期,称“七日朝”,直到“正七朝”止。“除”是“过”、“经过”的意思,此处指“过新年”。

三百六十五:古代把一年分为10个时段,每时段365天,一年总共365×10=3650天。三百六十五又指一年的岁次。

今夕:今天晚上。

人生忧乐百年期:人生在世,有忧愁也有快乐,一百年的光景就足以经历。

养和适情宜及时:修养性情、适应环境要抓住时机。

古今中寿七十稀:自古以来,人活到七十岁就很罕见了。

自非金石不可永:除非像金石那样坚不可摧,否则不可能永久。

彭宣老𥅆亦何之:彭宣老(彭祖)也到哪里去了?

不须更作送穷诗:不必再写送穷鬼的诗了。穷鬼,迷信认为年尾穷神来索钱财的鬼怪。

樽前且醉黄金卮:在酒杯面前暂且沉醉于美酒之中。

【赏析】

此诗是唐末诗人徐铉所作《除夜》组诗之二,与徐铉的另一首《除夜》同属一组。《除夜》、《除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春节风俗的名篇,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中。《除夜》这首诗以咏古见今的形式,抒发自己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写“除夜”的情景。“三日新沐者,去尘垢而栉冠;三日宿沙者,去风日以御寒。”(《礼记·内则》)所以古人常以三日为一期,即“三日朝”或“三日夕”,以示节度。“日行三百六十五,今夕方除岁云暮”,这是说,今天夜里正是旧历最后一天的末尾。“又见日除当此度”,这又是说,又逢一次岁尾。这里用“又当此度”四字,表明了作者对于岁月流逝、年华易逝的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汉乐府《古诗》其一)这种忧虑,不是由于生活困难,而是由于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感慨所致,因此,它比那贫贱愁苦的生活感受更加强烈得多。

三四句转入写人的主观世界。“人生忧乐百年期,又见日除当此度。”这两句意思是说,人生在世上,总是有忧愁和快乐交替出现,一百年的光景就可以经历完。这里所说的“人生忧乐”,既包括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包括个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欢乐和痛苦,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欢乐和痛苦。

五六句进一步写人的主观世界。“养和适情宜及时,古今中寿七十稀。”“养和适情”指的是保养身心、适应时令,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做到适时而行。“养和适情宜及时”与“人生忧乐百年期,又见日除当此度”相照应。因为“养和适情宜及时”,所以能够“又见日除当此度”;正因为“人生忧乐百年期”,“养和适情宜及时”,所以应该及时行乐。这里所说的“中寿七十稀”,是指古代一般人的平均寿命而言;这里所说的“养和适情宜及时”,也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不过,从字面上来看,它却是说,如果能做到“养和适情”,那么平均寿命就可以延长到七十岁了。

七八句承前启后,由“养和适情”进一步提出“自非金石不可永,刀圭谁保长生期”。“自非金石不可永”,意思是说,除了金属和石头以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这两句诗,一方面肯定了“养和适情”的作用之大,另一方面又说明,除了金属和石头以外,其它东西都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最后两句,诗人转而写自己的感想。“彭宣老𥅆亦何之,不须更作送穷诗。”“彭宣老”(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也到哪里去了呢?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既然彭宣老头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写《送穷诗》了。

全诗以咏古见今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