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柘茅舍村,青山晚烟渡。
何处棹歌还,直入深林去。
隔畈数声钟,鸦啼翰林墓。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别对景物描写、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绿柘茅舍村”“青山晚烟渡”二句写景:“绿柘”指代山色,“茅舍”为诗人所见之村居,点出了时间是傍晚;“青山”与“晚烟”相映衬,渲染了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氛围,为下一句的抒情作了铺垫。三、四句由景及情:“何处棹歌还”,既交代了地点又点明了时间;“直入深林去”,表达了一种孤寂之情。最后两句写景:“隔畈数声钟,鸦啼翰林墓”,以景结情,以哀婉之声收束全篇。
【答案】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退居家乡之时。首联先点明地点,次联写景,写诗人在傍晚时分乘船从村口经过,青山绿树,暮霭苍茫,一片宁静的景象呈现在眼前;颔联写诗人在江中听到邻村传来的渔歌,勾起他无限思乡之情;颈联写诗人在江边看到几户人家在晚上燃火做饭的情景,但诗人却无心欣赏这些温馨美好的生活,反而感到更加孤独寂寞,于是决定继续乘船前行,深入到山林之中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尾联写诗人在夜晚听到邻村传来的钟声,不禁想起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此隐居讲学,感慨万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