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乡白波田作湖,越乡赤日溪潭枯。
衾绸不换一斗米,细民食贫衾已无。
连艘积廪射厚利,乌乎此曹天不诛。
闻道闽中米价贱,南望梗塞悲长途。

【注释】

苦旱行三首 其三: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矛盾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七言古诗。

吴乡:指苏州一带,古称吴郡。白波田作湖:指苏州一带的水田被围起来作为湖泊。

越乡:指绍兴一带,古称越州。赤日溪潭枯:指绍兴一带的溪流干涸,池塘枯竭。

衾绸:丝绸。不换一斗米,细民食贫衾已无:连一件丝绸的被子也买不起,穷人已经没有衣服穿了。

连艘:几艘船。积廪:储存粮食,囤积财物。射厚利:谋取暴利。乌乎:何等。

天不诛:上天不惩罚(他们)。

闻道闽中米价贱:听说闽中地区米价很低。闽中:今福建一带。梗塞:道路不通,形容交通断绝。

南望梗塞悲长途:向南远望,因交通断绝而感到悲伤。梗塞:阻塞不通。

【赏析】

《苦旱行》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夏末秋初写的组诗。此诗共三首,分别描写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旱灾情况。这首诗是第三首,诗人以吴地、越地为背景,写两地水田被围作湖泊,溪水干涸,池沼见底,百姓衣食无着,生活极其困苦的情景。《苦旱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所写的一组七言古诗。这组诗共三首,都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江南一带遭受严重旱灾,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写出了农民受压迫的痛苦。全组诗语言生动,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第一首:“吴乡白波田作湖,越乡赤日溪潭枯。”吴乡:泛指江南一带。“白波”二句:指吴地水稻田被围作湖泊。吴县周围水田被围成大泽,成为一片“湖”,使本来沃野千里的江南变成了旱灾区。“越乡”二句:指越地山洪暴发,溪涧干涸,池泽变浅。“赤日”句:指越地烈日炎炎,溪涧干涸,池泽变浅。“潭枯”句:指越地溪涧干涸,池泽变浅。

第二首:“衾绸不换一斗米,细民食贫衾已无。”细民:贫苦的老百姓。衾:盖在床上睡觉用的绸缎。“不换”二句:指老百姓连一件绸缎被子也买不起,穷得连一件绸缎被子也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食贫”句:指穷得连衣服也没有了。“衾已无”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到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得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到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到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到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到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都换不出来了。“细民”句:指穷到连衣服也没有了。“食贫”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也换不出了。“细民”句:指连一件丝绸的被子也换不出了。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旱情,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江南地区农田被围作湖泊,溪水干涸,池沼见底,百姓衣食无着,生活极其困苦的画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