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荆轲辞易水,飞盖过秦宫。
一去不复还,白日贯长虹。
又不见樊哙入鸿门,瞋目发冲冠。
立饮斗卮酒,狂言敌胆寒。
秦王绝袖环柱走,沛公间行脱虎口。
两雄事异壮心同,拥盾何惭持匕首。
近代羽林如虎貔,黄金琐甲元武旂。
三石雕弓百发中,千钧宝鼎独力移。
时危此辈尽奔散,如哙如轲知是谁。
落日高台大风起,安得守边皆猛士。
力挽天河洗战尘,功名图画麒麟里。
【注】荆轲、樊哙:战国时燕国的刺客和刘邦的大将。羽林:即虎贲,指汉代皇帝禁卫军。
君不见荆轲辞易水,飞盖过秦宫。
一去不复还,白日贯长虹。
又不见樊哙入鸿门,瞋目发冲冠。
立饮斗卮酒,狂言敌胆寒。
秦王绝袖环柱走,沛公间行脱虎口。
两雄事异壮心同,拥盾何惭持匕首。
近代羽林如虎貔,黄金琐甲元武旂。
三石雕弓百发中,千钧宝鼎独力移。
时危此辈尽奔散,如哙如轲知是谁。
落日高台大风起,安得守边皆猛士。
力挽天河洗战尘,功名图画麒麟里。
【赏析】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前半部分写荆轲、樊哙的英雄事迹,后半部分写唐末的藩镇割据,慨叹英雄无路,最后以“落日高台”收束全篇,意在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首句用“君不见”,提出议论,点出题旨。诗人首先从荆轲和樊哙这两个历史典故入手,说明他们都是忠勇义烈之士。
次句“一去不复还”一句化用《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是说这二位壮士一旦踏上征途就决不返归。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他们的豪迈气概,也暗喻了作者自己的雄心壮志。
第三句“白日贯长虹”也是借用屈原《离骚》中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意思是说这两位壮士一旦出发就决然不回,直上青天,直至太阳穿透彩虹。这里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两位壮士的勇敢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要像这两位壮士一样,为国捐躯的决心。
第四至六句写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一段往事。项羽在鸿门宴上宴请刘邦,范增向项羽建议杀了刘邦。这时樊哙挺身而出,怒斥项羽背约,并拔剑切肉相赠给项羽。后来刘邦与樊哙一起突围,樊哙杀出重围,回到军中,刘邦称赞他:“樊将军善用兵,吾闻古之善用兵者,能逆料敌人之谋,设伏而待之。”
“秦王绝袖环柱走”是说樊哙见形势紧急,立即拔出佩剑,挡住项羽的堂柱,让刘邦等人得以逃出虎口。这几句诗表现了樊哙忠勇无畏的品格。“安得守边皆猛士”则是说如果当时有樊哙这样的勇士,就不会有后来的边患了。
最后四句写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诗人借古代两个著名故事来比喻当时的藩镇割据局面,指出藩镇拥兵自重、骄横跋扈,根本不把中央政权放在眼里。诗人希望朝廷能够像当年樊哙那样有勇有谋,一举平定叛乱;同时希望朝廷能够像当年的荆轲那样有胆有识,敢于犯颜直谏。
这首诗的结尾用“落日高台大风起”来结束全诗,意在说明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需要有猛士来保卫国家的安全,诗人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猛士,为国家的前途着想。
这首诗虽然不是作者所作,但诗人通过描写荆轲、樊哙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