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寥落并燕山,王气缠绵虎豹关。
龙去鼎湖遗剑在,鹤飞缑岭载笙还。
兴唐大位临藩邸,复汉雄才涉草间。
想见霓旌拥行在,五云红日照天颜。
【解析】
本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律。此诗写于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当时,诗人在长安。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王业衰落和国势衰败的景象;后半部分,抒发了诗人恢复国家、安定民生的政治抱负。全诗结构严谨,意境壮美。
“金台寥落”二句:意思是:金台山荒凉冷落并燕山一样,王气缠绕虎豹关。金台山,即甘肃兰州市南的五泉山;燕山,在今北京正北方,地势雄伟险要,历来被看作是帝王建都的理想地点。这里用金台山比作燕山,意谓长安城也像燕山一样荒芜冷落。这两句以对仗的形式,写出了长安的萧条景象。王气,指天子所在之方为王者之气所钟。虎豹关,指函谷关。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时,西戎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孟明等率军抗击。孟明退兵后,穆公说:“孟明其修我戎事。”乃使西乞术、白乙丙率师追击。西羌闻讯,撤军而去。孟明等至殽山(在陕西渭水北岸),见两山如门,因名函谷关。关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史记·秦本纪》载:穆公卒,传位给公子任好,是为孝公。三年,使公子驷率兵车五百乘攻打西戎,大破之,得四邑以为食邑。于是穆公欲迁九鼎。申徒狄谏曰:“昔禹致群臣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杀之。吾先君献公喜施舍,故百姓皆戴我。今四方多难,命子南征,是吾罪也。且吾与二三臣共立王矣,寡人不忍废。”穆公说:“善。吾闻晋君仁圣,故不害焉。且吾闻之:‘民奉其祀,则重,奉其职,则敬。’”遂东迁九鼎。
“龙去鼎湖”二句:意思是:龙飞走,留下剑还在;鹤飞来,带来笙歌还。鼎湖,即传说中的神山,相传黄帝曾在此处炼丹。李白《古风》有“疑是龙潭三伏天”之句。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表现了唐朝的衰落。龙飞走,象征唐朝的灭亡;龙去鼎湖,象征着唐朝的覆亡。龙去鼎湖遗剑在,龙飞九天,宝剑留在人间,这是对唐朝灭亡的象征性描写。
“兴唐”二句:意思是:想当年兴唐的皇帝临藩邸,恢复汉朝的雄才在草之间。兴唐,指唐太宗李世民;临藩邸,指唐太宗李世民曾作为秦王镇守太原。这两句以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唐朝的兴盛景象。复汉,指汉武帝刘彻;雄才,是指汉武帝刘彻具有恢复汉朝、统一中国的雄图远略和才干。这两句以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唐朝的兴盛景象。
“想见”二句:意思是:想看见彩旗拥簇行在地,五云红日照着天颜。彩旗拥簇行在地,指唐肃宗李亨从凤翔回到长安,百官迎接他的情景;五云红日照着天颜,指唐肃宗李亨回长安时,唐宫中一片欢腾景象。这两句以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唐王朝复兴的盛况。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公元756年(乾元二年),安史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出逃四川,肃宗继位,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秋季,这时,杜甫正在长安,目睹唐朝由盛而衰的局势,心中无限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近闻》。全诗八句四联,前四句写长安城的萧条景象,后四句写唐朝复兴的盛况,一衰一盛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