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脩争似学无为,息得贪求是子时。
祸若许禳天受谄,福如可致道容私。
万殊不别根荄在,一念初萌影响随。
若到此途犹有步,无中光景自家知。
这首诗是一首道家的诗句,其内容大意为:广修争似学无为,息得贪求是子时。祸若许禳天受谄,福如可致道容私。万殊不别根荄在,一念初萌影响随。若到此途犹有步,无中光景自家知。
我们来理解一下每个关键词:
- 广脩:广泛地修炼或修行。
- 争似学无为:与学习无为相比,争斗似乎没有意义。
- 息得贪求:停止对贪婪的追求。
- 子时:古代时间计量单位,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这里指的是早晨的时间。
- 祸若许禳:如果可以祈祷消除灾害。
- 许:允许、许可的意思。
- 天:指天界或自然世界。
- 受谄:受到谄媚的人。
- 福如可致:如同能够获得幸福一样。
- 道容私:以道为原则,不被私欲所动。
- 万殊不别: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 根基在:根本在于。
- 一念初萌:一个念头刚刚产生。
- 影响随:随之而来。
- 到此途:在这里。
- 有步:有所成就。
- 无中光景:虚无的境界。
我们对每一句进行逐一解读:
广脩争似学无为,息得贪求是子时。
祸若许禳天受谄,福如可致道容私。
万殊不别根荄在,一念初萌影响随。
若到此途犹有步,无中光景自家知。
- 广修为:广泛地修行,即广泛的修炼或修行。
- 争似学无为:与学习无为相比,争斗似乎没有意义。这里的“争”和“学”都指的是修炼的行为,而“无为”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整句意思是说,与修行无为之道理相较,争斗并无太大的意义,因为争斗往往只是虚妄的执着,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平静。
- 息得贪求:停止对贪婪的追求。这里的“贪求”是指人们对物质和权力的欲望。整句意思是说,修行者应该放下对物质和权力的贪恋,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修行状态。
- 祸若许禳:如果可以祈祷消除灾害。这里的“禳”是指祈祷、祈求神灵保佑的行为。整句意思是说,修行者可以通过祈祷的方式,向神灵祈求消灾解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祈祷并非真正的目的,而是修行的一种手段。
- 天受谄:受到谄媚的人。这里的“谄”是指奉承、阿谀讨好的行为。整句意思是说,修行者不应被谄媚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 福如可致:如同能够获得幸福一样。这里的“致”是指追求、实现的意思。整句意思是说,修行者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权力。通过修行,可以实现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 万殊不别根荄在: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这里的“殊”是指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根荄”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根本。整句意思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或现象,它们的根本都是一样的,都是源于自然的本质。因此,修行者应该从内心去领悟和体验这一切,而不是将其视为不同的东西。
- 一念初萌影响随:一个念头刚刚产生。这里的“念”是指思考、念头或意念。“初萌”是指刚刚产生或开始。整句意思是说,修行者要时刻保持警觉和专注,因为念头的产生往往是内心欲望和烦恼的开始。一旦觉察到这些念头,就要立刻加以控制和引导,避免其成为困扰和障碍。
- 若到此途犹有步:在这里。整句意思是说,即使已经达到了修行的境界,仍然需要继续前行。修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和进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 无中光景自家知:虚无的境界,只有自己清楚其中的道理。这里的“无中”是指虚无的境界,“光景”是指外在的事物或现象。整句意思是说,修行者应该深入探索和体验虚无的境界,明白其中的奥秘和规律。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迷失在这个境界中,而是要将其作为自我提升和进步的动力。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道家思想,即通过修行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超越,以及通过自我觉醒和觉察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