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灵源,自先天恍惚,难貌形状。
殊非想像,罢兔角龟毛,头头分朗。
百般呈伎俩,尽分外、无风起浪。
截断亡羊路,山云野水,相与复相忘。
神光照应无方。
示灰寒地文,舒缓天壤。
低头放杖。
便击木无声,敲空作响。
不须求罔象。
得自在、无拘纵放。
信手拈来,用如意宝珠无尽藏。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月中仙人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月中仙人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浩浩灵源”,形容宇宙之广大无边,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可能。接着,“自先天恍惚”暗示了仙人的存在与自然法则相违背,不受物理规律的限制。

“难貌形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世俗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的三句,“殊非想像,罢兔角龟毛,头头分朗”,描述了月中仙人的奇异之处,如兔子的长角、乌龟的毛发等,都是难以用想象来描述的事物。

“百般呈伎俩”则展示了仙人的各种技能和能力。诗人通过对比“风浪”和“无风起浪”,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的境界。

“截断亡羊路,山云野水,相与复相忘”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仙人切断了迷路的羊群,山间云雾和野外流水相互交织,彼此遗忘,形成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神光照应无方”展现了仙人的智慧和神通广大,能够照亮黑暗,给予人们指引和帮助。而“示灰寒地文,舒缓天壤”则描绘了仙人的神奇力量,能够使大地回暖,使天空宽广。

“低头放杖”,意味着放下所有的执着和烦恼,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世界。而“便击木无声,敲空作响”则是说,即使没有声音,也能引起共鸣,象征着内心的力量和平静。

最后两句“不须求罔象。得自在、无拘纵放”总结了整个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追求。他不再需要寻求虚幻的东西,而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首诗通过对月中仙人的形象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它鼓励人们放下执着,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生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