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沟河上柳千条,濯濯轻阴覆画桥。
华夹御城涵晓日,波回仙沼应春潮。
曾闻献赋趋三殿,想见承云丽九霄。
欲听钧天尘梦隔,苏台凉月夜寥寥。

【注释】:

和仲举:即和凝,字文叔,后蜀人。张博士:张泌(907-988),字彦明,洛阳人,后蜀翰林学士。寄:赠诗。金沟:指金水河。柳千条:指两岸柳树。濯濯:光鲜的样子。轻阴:微风。覆画桥:覆盖在画桥上的细密的柳荫。华夹御城:指皇宫的两侧。涵晓日:含着初升的太阳。仙沼:皇帝的园林。应春潮:仿佛是春天的潮汐。曾闻:听说。献赋:进献赋文。三殿:指宫殿中的三大殿。承云丽九霄:形容天上云彩美丽,像云雾一样缭绕在空中。苏台:古台名,故址今属苏州,为东吴所建,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凉月夜:清冷的月光下的夜晚。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全诗一气呵成,自然流畅。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叙事,末联抒情。

【译文】:

河畔新柳千条垂挂,晨雾笼罩了画桥。

皇宫两旁的树木沐浴着朝阳,波涛回旋好像春天的潮汐。

听说你进献给朝廷的赋文,想到你承恩飞升到九天之上。

只希望在尘世之外聆听你的歌声,在苏台的清凉月光下度过寂寞的夜晚。

【赏析】:

此诗为酬答之作。上元节赐宴,与和凝同游西京,和凝作《咏史》诗十首,和凝因作和诗十篇,此其一也。和凝,字文叔,益州人。后唐宰相和义之之子,天成二年(927)进士及第,历官左拾遗、礼部员外郎,迁兵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拜户部侍郎、判度支、盐铁转运使。后晋天福三年(938)出镇开封,改封陈国公,入朝为右仆射,卒,年六十九。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金沟河上柳千条”,起笔不凡。金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段河道,这里泛指黄河。河上柳千条,是说河边柳树很多。诗人从视觉落笔,描绘出一幅河柳拂岸、柳丝飘拂的画面,使人感到一种柔美而和谐的意境。“濯濯轻阴覆画桥”,是写河岸柳树掩映画桥的景色。“濯濯轻阴”是说柳叶翠绿欲滴,“轻阴”是指轻飘的柳荫。柳枝如烟如雾,遮断了画桥的轮廓,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感。“覆”字用得十分传神,它既写出了轻阴的浓密,又写出了柳树的婆娑多姿,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华夹御城涵晓日,波回仙沼应春潮。”两句是对景物的进一步渲染。“华夹御城”,指的是皇宫的左右两侧。“涵晓日”是指皇宫的左右两侧笼罩在早晨的阳光之中;“波回仙沼”则是说皇宫周围波涛起伏,好像是仙境一般的湖泊荡漾着春潮。这一句中,“夹”、“回”、“应”、“潮”等动词用得非常贴切,把景物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曾闻”以下四句是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曾闻”二句是写自己听到朋友进献赋文之事,想到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经很高。“想见”三句是说自己想见他承恩飞升到九天之上的情景。“想见”是想象的意思,“承云丽九霄”是形容天空中白云缭绕,好像云雾一样,很美丽的样子。这四句写得很有气势,也很感人。其中“曾闻”、“想见”等词语的使用,更加强了诗句的情感色彩。

最后四句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欲听钧天尘梦隔”是说希望能听到天上的音乐声音,但尘世中却如同梦境一般,无法听到。“苏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苏州一带。这里是诗人自指,意指他当年曾经担任过的地方官。“凉月夜寥寥”,是说在凉月之下度过的孤寂的夜晚。这四句中,“苏台”、“秋月”、“寒沙”、“夜寥廓”等词语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一气呵成,没有过渡的痕迹,也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但读起来却非常顺畅自然。全诗以景起兴,以情结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