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发白沟河,薄暮宿范阳。
残城无雉堞,枯木鸣白狼。
回首望中原,日落烟茫茫。
天低鹘没处,仿佛见太行。
缅怀昭烈帝,八尺须眉苍。
平生汉社稷,志欲为高光。
惜哉不得就,越在天一方。
里人亦何知,牲酒奠楼桑。
车盖不复见,但有秋草黄。
我来已千载,谁复悲兴亡。
天明登车去,尘雾沾衣裳。
【注释】
- 涿州:指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 白沟河:位于河北省境内的一条河流,是涿州的水源。
- 范阳:指今北京市附近地区,因有古范阳故城而得名。
- 雉堞(zhì è):古代建筑上用来防御敌人、保护城墙的矮墙,也泛指城墙上的垛口。
- 白狼:一种生活在北方地区的野兽。
- 中原:指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即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
- 鹘(hú):一种猛禽,这里指代鹰。
- 太行:指太行山脉,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山脉,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
- 昭烈帝: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
- 汉社稷:汉朝的统治权。
- 高光:比喻高尚的品质或成就。
- 里人:这里的“里人”应该指的是当地的居民或者官员。
- 牲酒:祭祀用的牲畜和酒。
- 楼桑: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建筑物。
- 车盖:古代帝王所坐的车盖。
- 秋草黄: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
- 谁复悲兴亡:意思是“谁能为过去的成败而悲伤”。
- 天明登车去:天亮时准备出发。
- 尘雾沾衣裳:意思是“被尘土和烟雾弄得衣服上都是灰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从涿州出发前往范阳的经历和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的思考。
首句“晨发白沟河,薄暮宿范阳。”描绘了诗人清晨出发,傍晚到达范阳的情景。第二句“残城无雉堞,枯木鸣白狼。”则通过描写范阳城的荒凉,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心中的失落感。
第三句“回首望中原,日落烟茫茫。”则是诗人在范阳城下,回首中原大地,看到夕阳西下,烟雾弥漫的景象,感叹时光飞逝,无法挽回。第四句“天低鹘没处,仿佛见太行。”则是诗人通过想象,仿佛看到了太行山,但又感觉太行山似乎离自己太远,无法触及。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开始回忆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志向。“缅怀昭烈帝,八尺须眉苍。”诗人怀念着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他的英姿飒爽,令人敬佩。“平生汉社稷,志欲为高光。”诗人表示,他一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繁荣昌盛,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诗人并没有如愿以偿,“惜哉不得就,越在天一方。”诗人感到无比遗憾,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只能远在他乡。“里人亦何知,牲酒奠楼桑。”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异乡,无人理解和关心,只能在祭祀中寄托哀思。
最后两句“车盖不复见,但有秋草黄。”诗人描述了自己离开范阳后,再也没有见到过车盖的痕迹,只留下一片金黄色的秋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