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遇真师急拜投,或者一年便射中。
未闻者,不须传,多少旁门乱性天。
若要元中端的处,唯当熟记悟真篇。
行脚辈,号禅和,大机大用口头过。
只争胜负闲言语,不向台山勘老婆。
禅僧家,弃须发,佛将此相令人察。
或行或队不低头,见性用心无几衲。
明眼人,见性者,升堂故将佛祖骂。
棒喝指头机最深,如今把作寻常话。
聪明的,谈性理,横言强辨唯他是。
性与天道有谁明,颜子坐忘曾子唯。
读大学,讲中庸,不偏不倚朱文公。
正心诚意求章句,诚意元非章句中。
顶七星,明正一,元牝之门那个识。
五千馀言道德经,止得一兮万事毕。
居山林,称道士,不知丈夫是何事。
金丹名也不曾闻,况要教他明生死。
云中客,号全真,却为朝昏且救身。
祖师留下刀圭说,知者如今有几人。
诗句释义
1 若遇真师急拜投,或者一年便射中:遇见真正的师傅,应该立刻跪拜投诚,可能一年内就能成功。这里比喻遇到正确的老师或导师后,能迅速得到提升或成就。
- “若遇”:表示遇到。
- “真师”:真正的老师。
- “急拜投”:非常急切地拜倒投诚。
- “射中”:比喻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功或进步。
- 未闻者,不须传,多少旁门乱性天:没有听说过的人,不需要传授,因为有很多旁门左道会干扰人的心灵。
- “未闻”:未曾听闻。
- “旁门”:旁门左道,非正统的学问或方法。
- “性天”:本性或天性。
- “乱性天”:扰乱人的本性或天性。
- 若要元中端的处,唯当熟记悟真篇: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境界或理解,只有通过熟记和领悟《悟真篇》。
- “元中”:真正的中心或精髓。
- “端”:正、正确的地方。
- “熟记悟真篇”:熟记并深刻领悟《悟真篇》。
- 行脚辈,号禅和,大机大用口头过:行走于世间,被称为禅宗行者或禅师的人,他们有大的机缘和用处,常常通过口头传播教义。
- “行脚辈”:行走于世间的人,即禅宗行者或禅师。
- “禅和”:指禅宗修行者。
- “大机大用”:具有大的机缘和用处。
- “口头过”:常通过口头传播教义。
- 只争胜负闲言语,不向台山勘老婆:只在胜负之间争执,而忽略了实际行动或深入探索。
- “只争胜负”:只在乎胜负,而不注重实际行动或探索。
- “台山”:指佛教中的净土宗,强调在台山上修行来净化心灵。
- “勘老婆”:检查妻子,比喻对事物的表面观察或分析。
- 禅僧家,弃须发,佛将此相令人察:禅宗修行者抛弃头发和胡须,以此展示他们的修行状态给世人看。
- “禅僧家”:禅宗修行者。
- “弃须发”:抛弃头发和胡须,表示出家修行。
- “佛将此相”:佛祖允许这种修行方式被看到。
- “令世人察”:让世人了解。
- 或行或队不低头,见性用心无几衲:有时行走或坐禅时,不必低头,只要心能见到本性(即禅宗所追求的“见性”),就不需要过多的物质装饰如衣物。
- “或行或队”:既可以行走也可以坐着。
- “见性”:见到本性。
- “无心”:无心外求,只注重内心的体验和修炼。
- “几衲”:少量的衣物或装饰。
- 明眼人,见性者,升堂故将佛祖骂:明智的人,那些真正见到了本性的人,会直接批评佛祖的错误。
- “明眼人”:有洞察力的人。
- “见性”:认识到或体会到本性。
- “升堂”: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或认识。
- “佛祖骂”:批评佛祖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 棒喝指头机最深,如今把作寻常话:棒喝是一种高深的修行方法,现在被当作平常的话语来谈论。
- “棒喝”:一种禅宗的修法,通过棒击或喝斥来帮助修行者觉悟。
- “指头机”:指头是身体的一部分,这里比喻禅宗的方法和道理像手指一样简单却深刻。
- “寻常话”:平常的话语,表示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者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独特方法和境界。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于禅宗修行者的不同理解和态度,既有赞美也有批评。同时,诗中的一些表述也反映了禅宗修行的一些深层次的道理,如“若要元中端的处,唯当熟记悟真篇”,强调了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境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