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子,指迷歌,此道分明事不多。
但愿人人都解悟,奈缘福薄执迷何。
浮生事,水上波,身已得,莫虚过。
有缘遭遇明师指,谁谓无由上大罗。
【注释】
王阳子:即王明,字阳子,东汉末年著名的道士。迷歌:指《太上章经》,道教的经典之一。王明在此诗中以道为迷惑,用此诗来解惑。此道分明事不多:说明道理是清楚的。
但愿人人皆了解觉悟:希望你都明白这个道理。执迷:迷恋、迷惑,不能理解真理。何:为什么。
浮生事,水上波,身已得,莫虚过:人生的浮沉变化如同水面上的波浪,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虚度时光。何:怎么。
有缘遭遇明师指:遇到有道的人指点。谁谓无由上大罗:谁说没有机会升到最高的天界(大罗,佛教用语,意指天上的诸天)。
【赏析】
这是王明的一首谜语诗。他借《太上章经》的“一念不生便具足”之句,以“判惑歌”为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明了,富有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说:“王阳子,指迷歌,此道分明事不多。”王阳子,就是王明,这里指代作者自己,王明在这里自称“阳子”,并自称为“迷歌”。所谓“迷歌”,即“解惑歌”。王明在这里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道理是很清楚的,不必多言。这一句中的“事不多”,是说自己的经历并不多,也即是在告诫人们,道理不是很难理解的。
诗的第三句说:“但愿人人都了解觉悟。”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王明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一念不生便具足”,即当人有了这种境界时,就能达到“道”的境界。这是王明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和态度,也是他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四句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奈缘福薄执迷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惜的是自己的福分不够,才被世俗迷惑了,而不能领悟这个真理。这是王明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同时也是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第五句是全诗的最后一句:“浮生事,水上波,身已得,莫虚过。”这是王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他认为人生的浮沉变化如同水面上的波浪,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虚度时光。这里的“水上波”比喻人生中的起落、得失,“身已得”表示他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而“莫虚过”则是提醒人们不要虚度年华。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有缘遭遇明师指,谁谓无由上大罗?”这是王明对未来的期望,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期许。他认为,只要能够遇到高明的人指点迷津,就一定能够达到“大罗天”的最高境界。
这首诗是一首具有哲理性质的诗歌。它通过问答的方式,表达了王明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同时,它也揭示了人生的道理和价值,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