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陵负孤介,巢许见高志。
光武昔下之,东邻崇节义。
乃知风化原,信自人主致。
苟能激颓风,孰不耻污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表达了诗人对高尚节义的追求和对风化原的深刻认识。下面逐句进行注释并赏析:

杂言 其三十八
严陵负孤介,巢许见高志。
严陵,即严光,东汉初年的隐士,他隐居不仕,后被汉光武帝征召出山,但不久又辞官归隐。严光以“孤介”自诩,表示自己独立不群的性格。巢、许,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隐士,他们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远的志向而著称。

光武昔下之,东邻崇节义。
光武,即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曾经亲自下诏书征召严陵出山为官。东邻,这里泛指那些崇尚节义的人。

乃知风化原,信自人主致。
这两句表明,真正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的风俗习惯是由统治者倡导和提倡的。

苟能激颓风,孰不耻污秽。
如果统治者能振奋颓败的风气,那么人们就不会耻于自身的污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严光、巢许等隐者以及东汉光武帝的形象,展现了古代隐士的高洁人格和高尚品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的关注。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认为只要统治者能够端正风气,就能够消除人们的羞耻感,从而推动社会的正向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统治者角色的期望。同时,这也反映了杜甫对于当时政治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的坚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