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奉天心,纲常日攸植。
武公据曲沃,以孽戕宗国。
九伐有所施,王诛讵容释。
云何东周君,刑用乃尔辟。
一军俾为侯,跋扈竟接迹。
嗟彼三晋封,其来岂朝夕。
【解析】
“杂言”即杂言诗,指不拘泥于格律的诗歌。“其三十五”是这首诗的题目,“三十五”即《杂言诗》第35首。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全诗共四句,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王诛讵容释”,写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申生的事不予赦免,而予以惩罚;第二部分从“云何东周君”至最后两句,写东周君对三晋诸侯国的态度。这四句都是议论,是诗人对东周君的评论。
“赏罚奉天心”,此句为第一句,承题直说。“奉”,顺从、服从。天心,上天之心,即天命。这句话的意思是:赏罚都顺从上天的意志。“纲常日攸植”,此句为第二句,“纲常”指纲纪和常法,“攸”,所。这句话的意思是:纲纪和常法一天天地得到树立。
“武公据曲沃,以孽戕宗国。”“武公”是晋献公的儿子,名诡诸。“据”是占据的意思。“曲沃”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孽”,同“孽”,罪人,罪臣。“戕”,杀害。这句话的意思是:武公占据曲沃,因罪臣申生的叛乱杀死了宗室的国都。
“九伐有所施,王诛讵容释。”这是第三句话,意思是说:多次讨伐有施于人,但王法是不能容忍的。这句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是“施”,“施”在这里是施行的意思;二是“诛”。
“云何东周君,刑用乃尔辟。”“云何”是对“刑用”的解释和说明。“辟”,同避,回避、躲避。“乃尔辟”,就是如此这般地躲避。这句话的意思是:东周君主为何这样做呢?刑罚的使用竟然是这么回事!
“一军俾为侯,跋扈竟接迹。”“一军”是指一支军队或一支部队。“俾”通“彼”,意为使。“跋扈”是放纵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支军队被任用做侯(指封侯)之后,就放纵起来竟能接踵而至。
“嗟彼三晋封,其来岂朝夕。”“嗟”是感叹词。“三晋”,指的是西周末年分封给晋国的三个小国的领地,即韩、赵、魏等国。“封”在这里是封邑的意思。“岂”在这里作反问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被封的三国,它们的到来难道不是在朝夕之间吗?
【赏析】
本诗属于杂言诗,是《杂言诗》的第35篇。诗的主题是论议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申生一事的处置,以及对待三晋诸侯的态度。诗中先表明对这一事件的评断,再对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一事的处理及对待三晋诸侯的态度加以评断,最后发出慨叹。
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是对事件的不同方面所作的评断和议论。前两句主要议论武公杀太子申生一事,后两句主要议论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申生一事的处理和态度及其对待三晋诸侯的态度。
首句“赏罚奉天心”,意思是说:赏罚都依从上天的意志。这是全诗的议论之始,也是全诗的总纲。作者通过这个总纲,将整首诗的内容统摄在一起。
“纲常日攸植”,意思是说:纲纪和常法一天天地得到树立。这是全诗的议论之二,也是全诗的第二纲。作者通过这个纲目,展开对武公杀太子一事的评断。
作者分别就两事进行了论述。
首先论武公杀太子一事。武公杀了太子申生,是因为申生是异母兄弟,又是庶子,因此不能继立。但武公却认为他是自己的嫡长子,应该继立,所以杀了他。作者认为,武公杀太子申生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遵循封建礼教的规矩,违背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原则。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赏罚奉天心”。
然后论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一事的处理及态度。作者认为,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一事应给予处罚。这是因为武公杀太子申生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不符合“父义子忠”的原则。同时,东周君作为国君,应对武公杀太子一事表示不满,并给予惩罚。这也是作者所说的“赏罚奉天心”。
最后论东周君对三晋诸侯的态度。作者认为,东周君对待三晋诸侯应当友好,不应歧视他们。因为三晋虽然都是姬姓诸侯国,但却是不同宗支的国家。三晋与西周末年的周王朝关系并不密切,而是各自发展势力。因此,东周君对三晋的态度应以平等相待,而不能歧视他们。这也是作者所说的“赏罚奉天心”。
本诗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武公杀太子申生一事和东周君对武公杀太子一事的处理及态度这两个问题。作者通过对这两件事情的评断和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即要遵从封建礼教的规矩,尊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原则,要平等对待不同的国家,不要歧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