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读诗书,十六学剑术。
二十事荒游,扬帆泛溪浡。
扶桑睇初晓,水底见日出。
鳌抃动三山,金光时灭没。
良游竟成梦,局迹愧华发。
安得招凤麟,瀛洲看明月。
【注释】
杂言 其三十三:杂言诗。
十五读诗书:从十五岁开始读书,学习《诗经》。
十六学剑术:十六岁开始学习剑术。
二十事荒游: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四方。
扬帆泛溪浡: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水底见日出:在水底看到太阳升起。
鳌抃动三山:传说中的大龟在水面上舞动,激起三座大山。
金光时灭没:金光时而隐时现。
良游竟成梦:美好的游历最终都成为梦境。
局迹愧华发:惭愧地发现头发都白了。
安得招凤麟,瀛洲看明月:怎么能召唤凤凰、麒麟,到瀛洲观赏月亮?
【赏析】
这是一首五绝诗,写少年游侠之志。全诗意境开阔雄浑,笔力遒劲,风格豪放,是唐代边塞乐府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联“十五读诗书,十六学剑术”,点明自己从小好武艺,有游侠之志,“十五”指十五岁,“十六”指十六岁。第二联“二十事荒游,扬帆泛溪浡。”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四方,扬帆远航,乘风破浪,“事荒游”指游历四方,“扬帆泛溪浡”指乘船远行,顺流而下。第三联“扶桑睇初晓,水底见日出。”“扶桑”指南方,“日出”指太阳从海上升起。第四联“鳌抃动三山,金光时灭没。”传说中巨大的海龟在海面上翻腾戏耍,激起三座大山,“金”。光时而隐时现,忽隐忽现。第五联“良游竟成梦,局迹愧华发。”“良游”指美好的游历,“局迹”指拘束的足迹,“华发”指白发。第六联“安得招凤麟,瀛洲看明月。”怎么能召唤凤凰、麒麟,到瀛洲观赏月亮呢?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