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靡如意,忽忽若有亡。
欲学广成子,沈忧焉可忘。
烈火燎中野,洪流没川梁。
经途塞夔虚,冥室悲游光。
达生苟不然,身命何能当。

【注释】

  1. 世情:世事人情。
  2. 靡:没有。
  3. 忽忽:怅惘不安貌。
  4. 广成子:传说中修道成仙的人。
  5. 沉忧:深重的忧愁。
  6. 烈火:比喻战争的烽火、战乱。
  7. 洪流:大水。
  8. 经途:经过的路。
  9. 夔:古代地名,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
  10. 冥室:指幽暗的庙宇。
  11. 达生:通达于生命的道理;超脱于世俗生活。

【译文】
世间事不能如意,我的心情恍恍惚惚地仿佛要死了。
我想像广成子那样学道,但深重的忧愁怎么能够忘记呢?
战火焚烧田野,洪水淹没了桥梁。
道路被堵塞,夔山的庙宇也显得幽暗悲凉。
如果不懂得通达于生命的大道理,那么人的生命又有何价值!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诗人在长安时所作。当时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李白却滞留在长安,心情十分沉重。他通过这首诗表达对世态人情的不满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痛苦。
首四句是写诗人在长安所感受的世态人情。“世情靡如意”,意思是说世间的事都不能如人意,这是诗人在长安所感受的世态人情的概括。“忽忽若有亡”中的“忽忽”,是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亡”字是形容心神恍惚的意思,所以这一句是说,心神不宁,好像将要死亡一样。这几句是对前面所写的世态人情的总结,也是全诗的总纲。
下面六句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愿望。“欲学广成子”,是说自己想要学习广成子那样的神仙,以摆脱眼前的烦恼。然而“沈忧焉可忘”,意思是说,即使学成了广成子那样的神仙,那深重的忧愁也永远忘不了。这里,诗人用“沈忧”来形容忧愁的深重,比用一般的忧愁更为形象。接着“烈火燎中野”四句,是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烈火燎中野”,意思是大火焚烧了田野;“洪流没川梁”,指的是长江大河泛滥淹没了桥梁。这两句是说,战乱不止,使人民遭受极大的苦难,诗人对此深感痛心。“经途塞夔虚”,意思是说道路被堵塞了,连夔山的庙宇也因此而显得空寂悲凉;“冥室悲游光”,意思是幽暗的庙宇中只有悲哀和游魂徘徊。这四句进一步描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强烈憎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四句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愿望,即希望人们能够通达于生命的大道理。“达生苟不然,身命何能当”,意思是如果人们不能通达于生死的大道,那么他们的生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里的“达生”是指通达于生死的大道,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长生不死”。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生死的局限,追求更高的境界,以此来解脱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这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结论,也是诗人的寄托和期望。
此诗是李白在长安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全诗通过对世态人情的感慨和对自己愿望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