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晓堆桅坐,蝉声出树林。
分明宣祖意,何处有凡心。
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
时人皆共听,谁谓少知音。

闻蝉

侵晓堆桅坐,蝉声出树林。

分明宣祖意,何处有凡心。

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

时人皆共听,谁谓少知音。

注释:

  1. 侵晓堆桅坐:早晨时分,我靠在船头坐着,等待晨曦的到来。
  2. 蝉声出树林:树上的蝉鸣声此起彼伏。
  3. 分明宣祖意:这分明就是宣武帝的志向和抱负。
  4. 何处有凡心:哪里会有普通人的心呢?
  5. 历历消清梦:梦中的景象清晰可见。
  6. 悠悠助独吟:悠长的时间仿佛在陪伴着我的独自吟唱。
  7. 时人皆共听:当时的人们都在听我的歌声。
  8. 谁谓少知音:谁说我没有知音呢?

赏析:
这是一首以蝉为主题的诗,通过描绘蝉的声音和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定。首句“侵晓堆桅坐”,诗人一大早就在船上静静地坐着,等待着晨曦的到来,这种静谧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第二句“蝉声出树林”,则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展开,描绘了蝉鸣声从树林中传出的情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第三句“分明宣祖意”,则转入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宣武帝(北魏孝文帝)的敬仰之情,认为他的志向和抱负远大,非一般人所能比肩。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心境。第四句“何处有凡心”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心的不屑,他认为真正的志向和抱负应该像宣武帝那样,超越凡人。第五、六句“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绘,诗人在梦中所见的景象清晰可见,时间仿佛在陪伴着他的独自吟唱。第七句“时人皆共听”,则表明了他的歌声已经传遍了四方,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共鸣。最后一句“谁谓少知音”,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太多知音,但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宣武帝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的独立人格和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