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入蛮烟,终军始妙年。
抗旌辞朔野,击楫渡湘川。
翠竹侵岩际,黄茅尽海边。
狼荒非善地,为戒莫留连。
诗句解读:
- 奉使入蛮烟:此句描述了使者进入瘴疠之地。在古代,“蛮烟”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 终军始妙年:此处提及的“终军”可能是指张宣抚使,表明他正值其事业的黄金时期。
- 抗旌辞朔野:这里“抗旌”指的是举起军旗,“辞朔野”则意味着离开北方寒冷的地方,前往温暖的南方。
- 击楫渡湘川:使用古代的渡水方式,即用桨打鼓声以助于渡过河流,这显示了不畏艰险的决心。
- 翠竹侵岩际:描述山中绿竹丛生的景象,强调南方山林的茂密。
- 黄茅尽海边:描绘了海边的黄茅草景象,强调了地域的广阔和环境的荒凉。
- 狼荒非善地:表达了对南方荒野之地的警惕,暗示这里的自然环境可能不适合长期居住。
- 为戒莫留连:提醒人们不要留恋这片地方,可能是由于担心留下后可能会遭受不良后果。
译文:
奉命出使到南方瘴气之地,正当事业有成之际,
扬帆远航告别寒冷北方,踏上南方温暖的旅程,
绿竹覆盖山崖岸边,黄茅草生长在海边,
南方荒野不宜久留,切莫在此留恋徘徊。
赏析:
此诗反映了张宣抚使出使岭南时的复杂心情。面对瘴气之地,他既有壮志未酬之感,也有对新环境的好奇和期待。诗中的“终军始妙年”和“抗旌辞朔野”,体现了他对个人事业的自豪以及对未知旅途的向往。同时,“击楫渡湘川”和“翠竹侵岩际,黄茅尽海边”描绘了他即将开始的南方探险之旅,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征服欲。然而,诗人在结尾处提醒“狼荒非善地,为戒莫留连”,反映出他对南方荒野环境的担忧,提醒人们在面对恶劣环境时要谨慎行事,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危险。这首诗整体上展现了一个官员面对国家使命和地理挑战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