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山原风物幽,贱子往年曾一游。
旧行𣝓柘已成径,新艺禾麻应满畴。
冯衍能忘白首叹,谢安须为苍生忧。
馀杭溪上明日发,愁杀杨花吹客舟。

【注释】黄石山:在江西上饶县。风物:指山中景物。𣝓(yǎn)柘(zhè):一种落叶灌木,可做染料,亦可制绳索、刷子等。冯衍、谢安:皆为东晋名士。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罗云叔归隐的诗。诗的前四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心情,后四句写送别后的感想。全诗以“归”字贯串全篇,首联点出主题;颔联写旧地重游的情事,颈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尾联写自己内心的愁苦。

开头两句说:“黄石山原风物幽,贱子往年曾一游。”黄石山一带风光优美,我当年曾来此游览过。这一句点明地点,并表明自己与这个地方的密切关系。“贱子”,自称,表示谦卑。“一”作“又”。“往岁”即“往年”。

三、四两句写自己游览时的情况:“新艺禾麻应满畴。”“艺”同“艺”。《诗·小雅·甫田》:“既植既成,犹扶其根。”郑玄笺:“艺,种植也。”《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农始耕。”郑玄注:“艺,种也。”这里指种植禾黍麻菽。“艺”字在这里是动词。《诗·小雅·信南山》:“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毛传:“艺,种也。”《孟子·滕文公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孔颖达疏:“夫稼穑者,艺禾麻也。”《汉书·食货志》:“民所食出于田,田之所出,谷也。谷之所出,民以食为天,故先王致民于田以丰年。”《汉书·食货志》:“民所苦非粟米,则躬耕不足恃耳。”这里的“艺”,也是动词,意谓栽培禾、麻、豆一类农作物。

“新艺”,即“新栽”,“艺禾麻”即是“栽禾麻”。这两句说:过去我在山上走过,现在你回来,道路两边已是新栽的庄稼,田野已长满了庄稼苗儿。“已”通“矣”,语气词。“畴”,田地。

五、六两句写朋友的话及自己的感想:“冯衍能忘白首叹,谢安须为苍生忧。”“冯衍”即冯衍,字敬章,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东南)人。东汉末为尚书郎,仕至侍中、太傅、司徒。后因事被免官在家,闭门不仕,自号仲氏先生,居宅有松柏梧桐之荫,时称“冯君木”。《晋书·冯衍传》载他隐居时曾叹曰:“吾闻老而不死是为贼。”可见他晚年仍有感伤之情。《世说新语·言语》引《东阿王诔》说:“衍每览史传,见前汉霍光、魏武胜相,未尝不废卷太息,有感于胸中。”《晋书·冯衍传》又说:“衍性至孝,常慨然流涕,忽忽若有所失,或至于泣血。”谢安,字安石,东晋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荆、豫二州刺史,领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八郡十九县军事,封爵临海侯,加卫将军,领扬州牧。他任内勤于政事,颇有政绩。《世说新语·政事》说他“居丧毁顿,既葬除疾去住,凡所施为,皆是以天下为务”。《晋书·谢安传》记载他的事迹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而林处匡辅,实冠一时。谢万有才具,安拔为长史,委以后事。于时朝臣多称其器业。”谢安晚年曾为国事忧虑,如他所说:“少时了人事,抚己误人事。”所以这两句说:冯衍能够忘记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谢安却应当为国家大事而忧心忡忡啊。“能忘”、“须为”,都是强调的语气,表明两人的感慨不同。“白首叹”“苍生”,都指国家大事。“苍生”,泛指百姓。“忧”读wèi。

七、八两句写自己的心情:“余杭溪上明日发,愁杀杨花吹客舟。”“余杭”,今浙江杭州。相传秦始皇登会稽山,望海气而生吴越。《史记·伍子胥列传》:“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血以自照。”后来就成为比喻艰难困苦的典故。《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吴录》:“孙策渡浙江,观涛浦。上虞令颜昭伯立杖岸上曰:‘钱塘之名果恶邪?’策大笑。”这里用这个典故来写诗人即将启程回乡的情景。“杨花”,又名“柳絮”,“吹客舟”即指乘船远行。“愁杀”是夸张的说法,形容自己离别家乡的痛苦心情。这两句说:余杭溪边的明天就要出发了,使我悲痛欲绝的是那无情的柳絮吹拂着我的小船。“吹”是吹动的意思。“舟”,小船。

整首诗以“归”字贯串全篇。首句点题,次句交代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三四句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五六句写友人对自己的忠告勉励,最后两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全诗情景交融,情意深挚,语言流畅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