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
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
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

诗句释义

1 皇帝书征老秀才:皇帝的书信邀请这位资深的文人。

  1. 秀才懒下读书台:这位秀才因为年事已高,不愿意离开他常坐的书桌。
  2. 子房本为韩仇出:这里的“子房”指的是张良,历史上的智者,而“韩仇”是指战国时期的韩非。张良原本是为了韩国的利益(韩仇)而出山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3. 诸葛应知汉祚开: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应该知道汉朝的建立和延续。
  4. 太守枉于堂下拜:太守在官署内(堂下)亲自向这位老秀才下拜,显示出对他的尊重。
  5. 使臣空向日边回:使臣则表示出访者,他们只是徒劳地返回。
  6. 老夫一管春秋笔:这里用“春秋笔”来比喻这位老人以史为鉴的态度,他的笔锋就像春秋时期的史学家,用来记录历史。
  7. 留向胸中取次裁:意思是说,这位老人将用他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国家大事,就像他手中那支能任意裁剪的笔一样自由灵活。

译文对比

不赴召有述    
皇帝招请老学究,学究不愿下书房。    
张良原为报国仇,诸葛应知汉祚长。    
太守屈身堂下拜,出使徒然日边还。    
老夫手持春秋笔,心中随意裁天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老秀才面对皇帝、太守以及出使者的情境,展现了其内心的坚定与从容。诗中的“秀才”、“子房”与“诸葛”分别指代不同的人物,但都与汉朝的历史紧密相连。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同时强调个人的价值在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象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责任和个人使命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