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啄木,错落千珠柈。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注释】
①鸣筝曲:即《鸣筝操》。古代一种弹拨乐器。
②断虹:残阳。
③斜雁着行安:落雁,即秋去的大雁。着,栖息。
④钉铃双啄木:指用铜钱或铁钉制成的装饰品,用来敲打乐器。
⑤错落:参差不齐的样子。
⑥愁龙:指龙声。玉海:指东海。
⑦夜燕语雕阑:指燕声。雕栏,雕刻的栏杆。
⑧桓叔夏:指晋朝人桓玄,字敬猷,小名世祖,有俊才。
⑨重起:重新演奏。
【赏析】
此诗咏叹的是“鸣筝曲”的美妙和琴师的技艺。
一、二句写乐声之美妙,“断虹落屏山”,形容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屏风上,如断虹般绚丽多彩。“斜雁着行安”,则形象地描绘出大雁南飞的景象,暗示了时间已至深秋。这两句既写了景,又写出了时令的变化。“断虹”“斜雁”是晚景,也是晚秋;“落屏山”“着行安”是静态,也是静景,二者结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三、四句写筝声之美妙,“钉铃双啄木”,以物击器,发出叮叮之声,犹如啄木鸟啄树一般。“错落千珠盘”,形容其声音如同珍珠散落在地上一样,清脆悦耳。“错落”与前句的“啄木”相应,都表现音乐的活泼跳跃;“千珠盘”与“双啄木”、“钉铃”相应,又表现声音的丰富多样。
五、六句写筝声之悠扬,将听觉的感受与视觉的感受结合起来。“愁龙啼玉海”,“愁”字既点明了筝声哀婉的特点,也渲染出音乐所表达的深沉感情。“夜燕语雕栏”,以燕子夜间的鸣叫来衬托筝声的清越。“雕栏”与前句的“玉海”相应,都是美好的场所,而“夜燕语”与“愁龙啼”相呼应,更突出了音乐的凄切。
七、八句写音乐之动人,以赞扬之情结尾:“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意思是只有像桓玄那样有才华的人,才能重新弹奏这首曲子。这里,诗人以“只应”二字强调了对桓玄才华的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清新自然,流畅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