杌隉居蒲日,艰难奔狄时。
天方兴伯者,数子实从之。
岁久丹青暗,人贤简册悲。
至今绵上路,犹忆介之推。
晋公子逃到狄国去,图谋邀请御史端父同赋这首诗。
杌隉(yú yì)居蒲日,艰难奔狄时。
天方兴伯者,数子实从之。
岁久丹青暗,人贤简册悲。
至今绵上路,犹忆介之推。
注释:
杌隉(yú yì):指晋献公的庶子重耳,因被封于虞地而称“虞公”。
蒲日:蒲邑。
艰难:处境困难。
伯:霸主。
数子:指晋国大夫荀林父。
丹青:指晋军在绵上所筑的土山堡垒。
简册:指晋国灭亡后,晋国大夫们被俘虏到秦国后编撰的史书《晋世家》。
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忠于君而被推举为晋文公之臣。他隐居在介山上,晋文公想请他出来做官,他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君主吃,表示愿意为君主而死。后来文公为了报答他的大义,把国土封给他,让他和妻子一起隐居在那里,并派人每年进山砍柴来供养他。后来文公去世,晋文公的儿子襄王继位,襄王也像晋文公一样,派人去祭祀介之推,并且还下令将介之推的墓地修葺起来,派官吏守护着这个墓地。襄王死后,襄王的儿子灵王即位,他不知道介之推的墓地在哪里。有人告诉他说在绵上山。灵王就派人去祭祀,并把介之推的坟墓挖开,想看看他的尸骨,但只找到了他的大腿骨和头骨。灵王十分后悔,于是就改葬他的墓,并把墓地修建得更加壮丽,还在墓前树立了碑石,用文字记载了他的事迹。介之推因此成为忠节的典型,人们把他作为忠臣的典型来歌颂。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据《新唐书·张籍传》记载:“籍少孤贫,以明经及第,补国子助教。”这首诗是诗人借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忠义、节操的看法。
诗的首联写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生活困顿;颔联写晋国大臣荀林父辅佐重耳流亡在外,共同图谋复国;颈联写晋国灭亡以后,大臣们被俘虏到秦国,晋国史书被秦国销毁;末联写介之推为报国君恩情,甘愿隐姓埋名,最后被秦国杀害。全诗以忠义为本,赞颂了介之推的爱国情操和忠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忠义、节操的推崇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