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溪山好,来游趁晚凉。
淡烟芳草径,华屋白云庄。
环合峰千叠,阴森树两行。
制衣思薜荔,濯足爱沧浪。
地胜嚣尘远,居幽兴味长。
移床风涤暑,展席月流光。
共说青囊秘,频分紫笋香。
明朝携竹杖,重与望前冈。
夜宿黄氏山庄
为爱溪山好,来游趁晚凉。淡烟芳草径,华屋白云庄。环合峰千叠,阴森树两行。制衣思薜荔,濯足爱沧浪。地胜嚣尘远,居幽兴味长。移床风涤暑,展席月流光。共说青囊秘,频分紫笋香。明朝携竹杖,重与望前冈。
译文:
为了喜爱这美丽的山水,我来这里游玩,趁着傍晚的凉爽。在淡烟和花草之间,有条小径通向那芳草覆盖的华屋白云庄。四周环绕着层层叠叠的山峰,树木茂密排列成行。我在思考如何制作衣物时想到了薜荔,在享受清澈的河水时喜欢这里的沧浪。这里的风景如此优美,远离了喧嚣的尘世,使我的兴致大增,心情愉悦。我将床移到微风中以消除暑热,铺开席子让月光洒满房间。我们都在谈论那本珍贵的书籍《青囊经》,也频繁地品尝着美味的紫笋。明天我要带着竹杖再回到那片风景迷人的山坡上。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夜晚在黄氏山庄游览情景的诗歌。全诗以“夜宿黄氏山庄”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一句“为爱溪山好,来游趁晚凉。”直接点明了诗人游览的目的——喜爱溪山之美,而选择在这个凉爽的夜晚来访。这句话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主题,同时也暗示了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第二句“淡烟芳草径,华屋白云庄。”则是具体描绘了山庄的景色。这里的“淡烟芳草径”形象地描绘出一条蜿蜒曲折、绿意盎然的小径,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而“华屋白云庄”则展现了一座座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山庄,给人一种神秘、壮观的感觉。这两处描写既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面。
第三句“环合峰千叠,阴森树两行。”则是进一步描绘了山庄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环合峰千叠”形象地描绘出周围山峰层峦叠嶂、连绵不绝的景象;而“阴森树两行”则展现了两行树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样子。这些描写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四句“制衣思薜荔,濯足爱沧浪。”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诗人通过“制衣思薜荔”表达了对品质高雅、质地柔软的衣物的向往;而通过“濯足爱沧浪”则表达了对清澈、凉爽河水的喜爱。这两个比喻都巧妙地将美好的自然景物与生活需求相联系,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美好追求。
最后两句“地胜嚣尘远,居幽兴味长。”则是总结了整个游览过程的感受。这里的“地胜嚣尘远”形象地描绘出山庄远离尘世喧嚣、空气清新的特点;而“居幽兴味长”则表达了在这样环境中居住感到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感觉。这句话既是对前面描述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总结,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哲理意味。
整首诗以“夜宿黄氏山庄”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诗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