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虚映华月,砌冷鸣寒螀。
悄悄客怀薄,沉沉冬夜长。
经时去茅屋,百念生蒲床。
年华等流水,鬓发明秋霜。
何如守玄默,归卧南山阳。
诗句“窗虚映华月,砌冷鸣寒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客夜》,以下是对该诗及注释的详细解析:
- 作者简介: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风格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被奉为“诗圣”,其诗篇流传千年而影响深远。
诗词原文: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词语解析:
- 卷帘残月影:形容深夜时分,月亮透过窗户投下斑驳的光影。
- 高枕远江声:形容诗人在江边高枕而卧,听着江水的声音入梦。
-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表达诗人因生计艰难而感到无助,依赖朋友来维持生活。
- 老妻书数纸:形容妻子写信安慰他,给他送去温暖和鼓励。
- 未归情:表达了对妻子未能归来的深深思念。
- 诗意赏析: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失眠和思乡情绪。首联“客睡何曾著”与“秋天不肯明”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夜晚的清醒,也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颔联“卷帘残月影”与“高枕远江声”进一步衬托了诗人的孤独与遥远。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则揭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求助。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更是将诗人的孤独情绪推向高潮,表现出他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杜甫作品中的典型代表。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感受,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简洁明快的语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 深刻的主题:虽然诗中有丰富的意象,但主题却十分明确,即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种深刻的主题使得诗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杜甫在游历途中所作的一首记事诗。他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这首诗就是他在客居他乡时的所感、所思和所面临的困境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客夜》这首诗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杜甫作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