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堂不近城,风景见高情。
溪上山多异,门前水独清。
晚云双鹭入,春树一鸡鸣。
恐有庞夫子,同于此地耕。
注释:
崔彦晖,唐代诗人,字文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曾任秘书少监、太子少詹事等职。他的作品以写景见长,善于用诗来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茅堂不近城,风景见高情:茅草屋不靠近城市,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风景和高尚的情操。
溪上山多异,门前水独清:溪边的山上有很多不同的景象,而门前的水却显得特别清澈。
晚云双鹭入,春树一鸡鸣:傍晚时分,两只白鹭飞入溪边,树上的一只公鸡也打鸣报晓。
恐有庞夫子,同于此地耕:恐怕有名叫庞夫子的人,也会在这里耕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彦晖在隐居期间所作,描绘了隐居生活中的美好景色和宁静生活。
首句“茅堂不近城”,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自然的向往。诗人选择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建起了茅草屋,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次句“风景见高情”,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追求的高洁情操。诗人认为,只有远离尘世,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体验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追求。
诗人分别描写了溪边山景和门前水景的不同特点。“溪上山多异”,形容溪边的山形态各异、奇特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门前水独清”,则强调了门前水流得清澈透明,让人感受到水的纯净与宁静。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恐有庞夫子,同于此地耕”,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期待。诗人担心自己会像庞夫子一样,也在此地过着耕读传家的田园生活,与村民们一起分享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这种期待反映了诗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中的美景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期待。这些思想感情都蕴含在诗中,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