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倚崔嵬梦剡溪,觉来翻讶众峰低。
孤标想见天山北,万里飞来蜀国西。
每怪珠光含霁月,不知玉气吞晴霓。
风流欲唤坡仙起,雪浪斋中共品题。
【注释】
醉倚崔嵬:醉卧于高峻的山崖。崔嵬,高峻。剡(shàn)溪:即剡溪,在今浙江嵊县附近,是浙江最大的河流之一。众峰低:群山之峰似乎都低下了头。孤标想见天山北,万里飞来蜀国西:想象那山峰的挺拔,仿佛是天山上的山峰向北延伸,又好像从遥远的蜀地飞来一般。每怪珠光含霁月,不知玉气吞晴霓:常常奇怪那山上的雪光好像含着雨后的月光,也不知道山上的雾气像吞没晴天的彩虹一样。风流欲唤坡仙起,雪浪斋中共品题:我渴望能唤出东坡先生(指苏轼),和他在雪浪斋(位于江西庐山上)里一起品评此诗。
【赏析】
《一峰晴雪》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的是作者醉卧山颠,梦回剡溪,醒来时却惊讶地发现周围的群山都显得比平时要低矮了,仿佛是天山的山峰也朝南移动了一般;又仿佛是从遥远的蜀地飞来的山峰一般。他感到十分惊异,因为这样的奇景他以前只曾在诗中见过,而如今自己竟亲眼目睹了。接着,诗的第二句又以“每怪”二字作转折,指出自己不仅觉得奇异,而且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山上的积雪应该含着雨后的阳光才对,怎么会有像吞没晴空的彩虹一样的雾气呢?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奇观的惊奇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奇妙的赞叹。
最后一句“风流欲唤坡仙起,雪浪斋中共品题”,更是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新奇的境界。诗人渴望能唤出东坡先生,和他一道在雪浪斋里品评此诗。这既是对东坡先生的怀念,也是对友人的邀请。
这首诗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二月,当时诗人正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安置。这首诗描绘了他醉卧于高峻的山崖之上,梦游于剡溪的情景。当他惊醒后,才发现群山竟然变得比平时低矮了许多,恍如天山北移、蜀地西来的山峰一样。对此景象,诗人百感交集,不禁感慨万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一峰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