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松亭万木空,着鞭又向黑河东。
穹庐宿顿供羊胛,部落晨炊爨马通。
行看筑台招郭隗,岂教执戟老扬雄。
门生衣袂多狐貉,来听谈经绛帐中。

【注释】

松亭:松林亭。万木空:松树林里没有一棵树。穹庐:毡帐。郭隗:战国时说客,曾为燕昭王推荐千里马。执戟老扬雄:西汉时扬雄曾为王莽所用,后来辞官隐居,自号太玄子。门生:学生的自称。

【赏析】

送杨复吉之辽阳学正

八月松亭万木空,着鞭又向黑河东。

穹庐宿顿供羊胛,部落晨炊爨马通。

行看筑台招郭隗,岂教执戟老扬雄。

门生衣袂多狐貉,来听谈经绛帐中。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的场景和心情。全诗以送别的地点、环境、人物和送别的心情作为主要线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表达了自己希望友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译文】

八月松亭万木空,着鞭又向黑河东。

穹庐宿顿供羊胛,部落晨炊爨马通。

行看筑台招郭隗,岂教执戟老扬雄。

门生衣袂多狐貉,来听谈经绛帐中。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秋,当时李颀在幽州都督府幕府中担任节度判官,送杨复吉前往辽阳任学正。

首句“八月松亭万木空”,交代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此时正值八月,松树林里的树木已经落尽树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接着,“着鞭又向黑河东”一句点明了送别的目的地,即位于黑河以东的地方。这里的“黑河”指的是今辽宁省的黑山县一带,是当时的交通要道之一。诗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送别之地,既是为了方便友人出行,也是为了表达他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颔联“穹庐宿顿供羊胛,部落晨炊爨马通”描写了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日常生活。这里提到的“穹庐”是一种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形式,用毡布搭建而成,顶部覆盖着厚厚的羊毛。而“羊胛”则是蒙古族人的一种传统食物,据说有滋补身体的功效。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友人在当地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展现了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的状态。而“部落晨炊爨马通”则描绘了当地牧民的生活状态,他们早晨起床后就开始忙碌地准备早餐,同时还要负责喂养马匹。这种生活节奏和方式与诗人想象中的草原生活相吻合,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祝福和期待。

颈联“行看筑台招郭隗,岂教执戟老扬雄”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郭隗是战国时期著名说客,他曾为燕昭王推荐千里马,后来成为燕昭王重用的谋士。扬雄则是一位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曾经为王莽所用,后来辞官隐居,自号太玄子。这两句诗借用这两个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能够有所作为的期望。他希望友人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对于知识的重视,认为只有拥有知识和才能的人才能够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尾联“门生衣袂多狐貉,来听谈经绛帐中”则描绘了友人的学生们的形象。这里的“门生”指的是学生或学徒,而“衣袂多狐貉”则形容他们的穿着简朴。而“绛帐”则是古代学堂里用来悬挂经书的红色幕布,这里用来比喻学堂。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友人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场所,进一步衬托出友人的学识渊博和品德高尚。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教育的看重,认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整首诗通过描绘友人的离别场景、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于教育和人才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