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霭霭水泠泠,共说西方一卷经。
石虎却来岩下啸,泥人先往树间听。
风飘阳焰随波散,雨浥空花逐蒂零。
极乐此时堪驻足,弥陀何处不流形。

赏析:

此诗为《怀净土诗》之三,以山水、石虎、泥人等物象描绘出一幅远离尘世、向往净土的意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超脱。

1. 山云霭霭水泠泠:描述山中云雾缭绕,水面清凉透明的景象。霭霭与泠泠都是形容景物柔和、清新的词语,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2. 共说西方一卷经:表示大家一同讨论或诵读西方净土的经典。西方净土是佛教徒所信仰的理想境界,这里用“一卷经”比喻净土中的知识或教义。

3. 石虎却来岩下啸:石虎指的是石制的老虎,通常用于镇守或者装饰。在这里,石虎在岩石下发出啸声,可能是在抒发内心的感慨或者寻找内心的平静。

4. 泥人先往树间听:泥塑的人物开始走向树木,可能是因为树木提供了一种静谧的环境,使得泥塑人物得以聆听自然之声。

5. 风飘阳焰随波散:阳光的火苗随风飘动,如同火焰被风吹散。这里的“阳焰”可能是指太阳的光芒,或者是某种象征性的光明。

6. 雨浥空花逐蒂零:雨水滋润了空中飘散的花片,随着花朵脱落,花瓣飘散在空中。这里的花瓣可能象征着生命的美好瞬间。

7. 极乐此时堪驻足:在极乐的时刻,可以停留片刻,享受此刻的美好。极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诗人在这里表达自己对于这种理想的渴望。

8. 弥陀何处不流形:弥陀是佛的名号之一,表示佛陀的教诲或形象无处不在。这里的“流形”可能是指佛陀的身影或者教诲,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佛陀无处不在的信仰和尊重。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石虎、泥人等物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内心的感慨和寻求平静的愿望。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于净土的信仰和追求。整体而言,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