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伟纯童子,伊优绝女郎。
语言工问答,进退巧趋跄。
火齐恒流焰,摩尼益耀芒。
不须悬日月,何处限封疆。
食是天肴膳,餐非世稻粱。
挂肩如意服,擎钵自然浆。
脱体殊清净,含晖更焜煌。
袈裟笼瑞霭,璎珞衬仙裳。
偏往微尘国,周游正觉场。
慈颜容礼觐,供具任持将。
侧听能仁教,还令所得亡。
及归弹指顷,翻笑取涂忙。
每受经行乐,谁云坐卧妨。
普天除斗诤,匝地息灾殃。
南北威灵被,东西德化彰。
几番经劫烧,四海变耕桑。
此界无亏损,斯人但寿昌。
户丁休点注,年甲罢推详。
满耳唯闻法,充饥不假粮。
永怀恩入髓,且免毒侵疮。
试说娑婆苦,争禁涕泪滂。
内宗谁复解,邪见转堪伤。
忍被贪嗔縳,甘投利欲坑。
君臣森虎豹,父子剧豺狼。
尽爱钱堆屋,仍思米溢仓。
山中搜雉兔,野外牧牛羊。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佛法的无上智慧和慈悲,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佛法的深远影响和广大范围。

第一句“俊伟纯童子,伊优绝女郎”描绘了一个纯真无邪、善良美好的形象。这里的“俊伟”指的是男子的英俊高大,而“纯童子”则强调了他们的纯洁无暇。接着用“伊优”和“绝女郎”来形容女子的优雅与美丽,这里可能是指佛教中的菩萨形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男女的形象,暗示了佛教教义的美好和普适性。

第二句“语言工问答,进退巧趋跄。”描绘了人们在佛法中学习、修行的场景。这里的“语言工问答”意味着佛法教导人们以智慧和慈悲对待他人,而“进退巧趋跄”则表示人们在生活中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三句“火齐恒流焰,摩尼益耀芒。”借用火和明珠的比喻,形容佛法的光明和力量。这里的“火齐”可能是对佛教经文的一种象征性描述,而“摩尼”则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宝石,象征着智慧和光明。

接下来的几句诗进一步描述了佛法对人们的积极影响,如“不须悬日月,何处限封疆。”意味着佛法的力量无边无际,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食是天肴膳,餐非世稻粱。”则表达了佛法的营养价值高过世间的食物,让人们能够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的提升。

在最后几行诗中,诗人通过对佛法的赞美,表达了对众生的关爱和慈悲之心。如“脱体殊清净,含晖更焜煌。”意味着佛法能使人们摆脱尘世的烦恼,恢复内心的清净和光明。此外,诗人还提到了佛法的普及和影响,如“袈裟笼瑞霭,璎珞衬仙裳。”以及佛法在不同地域的广泛传播和教化作用。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佛法的智慧、慈悲和普适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众生的关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