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娥碑在曹江滨,谁其作者邯郸淳。
中郎八字因赞美,后来索隐宁无人。
老瞒久欲窥神器,既见此碑心若愧。
较三十里乃遁辞,奸雄寔惮杨脩智。
脩乎脩乎智有馀,用之治世将无如。
露才扬已古所忌,况复汉贼基黄初。
今我怃然观绘墨,怀贤为尔伤鸡肋。
研磨铜雀台上瓦,点染霜毫动秋色。
绝妙好辞天下无,异代读碑传作图。
长歌落日西风起,酒酣击缶声呜呜。
【注释】
曹江:即今安徽省蚌埠市的怀远县。
中郎:即中郎将,汉末曹操手下的官职,负责守卫边疆。此处指代曹操。
三十里:形容距离之远。
奸雄:指曹操。
脩乎:赞美他(杨修)。
露才扬已古所忌:古代有“才高招忌”之说。
汉贼基黄初: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曹操起兵讨伐。
怃然:失望的样子。
霜毫:指毛笔,这里用来形容墨迹如霜。
绝妙好辞天下无:指杨修的才思出众,无人能及。
异代:不同朝代。
长歌落日西风起,酒酣击缶声呜呜:指饮酒作乐时发出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咏颂历史上著名的才子杨修,借以抒发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贤才命运的不平。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写孝娥碑在曹江滨,作者不详;第二层写邯郸淳赞美孝娥碑,但后来索隐的人却没人敢来;第三层写曹操想夺取汉政权,但见了孝娥碑后心有愧疚;第四层写杨修智过人材,被曹操所忌,而诗人则以“汉贼”目之。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是总起,点明题目。“孝娥碑在曹江滨”,这是地点、事件、人物三个因素的结合,写出了孝女的事迹及其流传的地域。“谁其作者邯郸淳”,是说孝娥碑是谁写的?邯郸淳,字景翼,三国时魏国著名文人,曾任魏相国主簿,封都尉等职。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尤其擅长写碑铭。此四句交代出孝娥碑是出自名家之手,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中郎八字因赞美,后来索隐宁无人。”这两句是承接上文,说因为孝女孝感天地,使孝娥碑成了传世之作,人们竞相传颂。然而,后来有人对此进行考证,却无人敢来索隐,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不正,学者们不敢实事求是地研究学问,只好借题发挥。这两句既承上启下,又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老瞒久欲窥神器,既见此碑心若愧。”曹操曾想夺取汉政权,当他看到孝娥碑时感到羞愧,是因为孝娥碑上的孝女故事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情,使他感到惭愧。这两句是对孝娥碑内容的进一步阐发。
“较三十里乃遁辞,奸雄寔惮杨脩智。”曹操虽然惭愧,但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篡汉的野心,才勉强编造了一段遁辞,说自己要回北方去处理军政事务。而曹操之所以害怕杨修的才华横溢,是因为杨修机智过人,足智多谋,足以对他构成威胁。“奸雄”一词,在这里既是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对杨修的评价。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孝娥碑对曹操的影响。
“脩乎脩乎智有馀,用之治世将无如。”杨修聪明有余,但最终却死于非命,因为他过于聪明,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这句诗是说杨修虽有才华,但终究没能善终。“露才扬已古所忌,况复汉贼基黄初。”自古以来,有才华的人往往容易招致嫉妒和祸患。更何况是背叛汉朝的逆贼呢?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杨修的命运与他的才能有关。
接下来几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今我怃然观绘墨,怀贤为尔伤鸡肋。”“今我”是指诗人自己。“怃然”是怅惘的意思。诗人在观看孝娥碑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感慨,既为孝女的故事所感动,又为她的命运所担忧。“怀贤为尔伤鸡肋”,是说诗人心中既有对贤人的敬仰之情,又有对其命运的惋惜之意。最后一句“研磨铜雀台上瓦,点染霜毫动秋色”是说诗人在铜雀台上磨砺墨汁,点染着霜色的毛笔仿佛也随着秋天的来临而变得苍劲有力。这句话既写出了杨修的才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通过对孝娥碑的描写,展现了杨修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诗人借古讽今,借杨修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不平之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