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清秋奈别何,玉杯瑶瑟起离歌。
人经汉苑青山近,路达巴江锦树多。
万里椷书回雁字,三年珥笔共鸾坡。
题桥总似相如旧,却奉元公驷马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要求理解诗意、赏析诗句并分析所给材料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先通读全诗,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得出答案。注意答题时结合题目的要求。

“露下清秋奈别何,玉杯瑶瑟起离歌”,这两句诗写离别时的伤感和不舍。诗人送别友人,想到友人将要离开京城,来到蜀地,心中十分不舍,于是写下了这两行诗。其中“奈”是无可奈何的意思,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玉杯瑶瑟起离歌”是说送别宴会上奏乐唱歌,表达离别之情。

“人经汉苑青山近,路达巴江锦树多”,这两句诗写离别时的情景。“人经汉苑青山近”写友人将要离去的地点,友人经过汉宫,看到汉宫附近青山,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汉宫附近有青山,说明友人要去蜀地,去蜀地就可以看到青山,看到青山就会想起汉宫,因此朋友会感到亲切。“路达巴江锦树多”写友人将要离去的目的地,友人到达巴江,看见那里的树木茂盛,景色优美,因此友人会觉得非常高兴。

“万里椷书回雁字”,这一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万里椷书回雁字”的意思是说,远方的书信像大雁一样飞来,收到这样的书信后,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是多么令人感动。诗人用“椷书”代替书信,是因为当时通信非常困难;用“回雁字”代替书信,是因为大雁飞过的时候有信使从远处回来报信,所以叫“回雁字”。

“三年珥笔共鸾坡”,这一句写诗人与友人共同学习的经历。“珥笔”是指古代官员的帽子下垂到鼻尖,用来夹住书写用的笔。“共鸾坡”指的是一同在鸾坡读书。“珥笔”指戴笔,这里代指读书;“鸾坡”指鸾坡书院,这是成都有名的学府。

这四句诗写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学习经历。

“题桥总似相如旧,却奉元公驷马过”,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再次相见的情景。“题桥总似相如旧”,这句中的“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因为司马相如曾为卓文君写过一首《白头吟》;而“总似”则表示好像。意思是说这次相见好像过去相见一样。“却奉元公驷马过”中的“元公”指的是张柬之,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因为反对武三思而被贬至岭南。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再次相见时的情景:两人相聚,就像过去一样。而此时张柬之已经被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皇帝派他去岭南当官,所以诗人要为他送行。

【答案】

(1)露下清秋奈别何,玉杯瑶瑟起离歌。(首联)

首联写离别时的伤感和不舍,“露下”“奈”是无可奈何的意思,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玉杯瑶瑟起离歌”是说送别宴会上奏乐唱歌,表达离别之情。

(2)人经汉苑青山近,路达巴江锦树多。(颔联)

颔联写离别时的情景。“人经汉苑青山近”写友人将要离去的地点,友人经过汉宫,看到汉宫附近青山,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汉宫附近有青山,说明友人要去蜀地,去蜀地就可以看到青山,看到青山就会想起汉宫,因此朋友会感到亲切。“路达巴江锦树多”写友人将要离去的目的地,友人到达巴江,看见那里的树木茂盛,景色优美,因此友人会觉得非常高兴。

(3)万里椷书回雁字。(颈联)

颈联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万里椷书回雁字”,这一句是说,远方的书信像大雁一样飞来,收到这样的书信后,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是多么令人感动。诗人用“椷书”代替书信,是因为当时通信非常困难;用“回雁字”代替书信,是因为大雁飞过的时候有信使从远处回来报信,所以叫“回雁字”。

(4)三年珥笔共鸾坡。(尾联)

尾联写诗人与友人共同学习的经历。“珥笔”是指古代官员的帽子下垂到鼻尖,用来夹住书写用的笔。“共鸾坡”指的是一同在鸾坡读书。“珥笔”指戴笔,这里代指读书;“鸾坡”指銮坡书院,这是成都有名的学府。

(5)题桥总似相如旧,却奉元公驷马过。(末联)

末联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再次相见的情景。“题桥总似相如旧”,这句中的“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因为司马相如曾为卓文君写过一首《白头吟》;而“总似”则表示好像。意思是说这次相见好像过去相见一样。“却奉元公驷马过”中的“元公”指的是张柬之,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因为反对武三思而被贬至岭南。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再次相见时的情景:两人相聚,就像过去一样。而此时张柬之已经被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皇帝派他去岭南当官,所以诗人要为他送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