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鲁道渺予思,邂逅名山若有期。
文雅自承中垒后,宾交无谢建安时。
看春正对花如雨,感旧应怜鬓有丝。
揖别峰头劳望眼,马蹄蹀躞出林迟。

【注释】

鲁道:指孔子的故乡鲁国,后泛指儒家学说。 中垒:汉代皇宫中掌管文书奏事的门,这里指翰林院。 谢建安:晋代诗人陶潜曾作《咏荆轲》诗,中有“望其两肘间”之句,言时见燕太子丹在侧,而燕太子丹是荆轲的好友。《文选》注引王隐《晋书》,说荆轲游于上党,与燕太子丹有约,太子丹闻之,乃请荆轲入山中,曰:“子住,吾将奈何!”荆轲曰:“敬奉命矣。”及至燕国,太子置酒,歌舞鼓瑟之后,荆轲起,取王所持匕首授之,曰:“今者去,今者去,我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遂伏剑而刺秦王,卒不中。燕人怪其不中,以为太子迟之。故《世说新语·文学》云:“荆卿每见燕丹、秦舞阳等辈,文士,皆害相知;独鬼谷先生深达其意,问荆卿曰:‘秦舞阳进,何儃徊而不敢进!’荆卿嘿然有间,色愈和。遂拔剑而前,跃曰:‘夫为义者,岂可自拖于掌握邪?’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至于易水之上。”

花如雨:形容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的样子。 感旧:对过去的事情表示感慨。 揖别峰头:拱手告别山峰之上。 马蹄蹀躞:形容马走得很慢,好像在小路上踱步一样。 出林迟:走出树林的速度很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友人吴少溪宫录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以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情感为序,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诗中用典恰当,含蓄典雅,富有情致。

首句写离别的时间。“十年”,一语双关,既指自己与吴少溪分别已久,又暗示两人交往已非一日。“鲁道渺予思”,意为孔子的故乡鲁国之路如此遥远,使我思念之情难以排解。“渺”,无边无际之意。“鲁道”,即孔子走过的道路,此处泛指儒家之道。“渺”,遥不可及的意思。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深深思念。

次句写相逢的期约。“名山若有期”,意为盼望在名山之中与你重逢,期待之情溢于言表。“邂逅”意为偶然相遇,“期”,约定。“名山”,泛指名胜古迹或风景名胜之地。“若有期”,意味着期盼着能在某处与你相会。

第三联写与友人的交往。“文雅自承中垒后”,意为自从承袭了文雅之风之后,我便常常与您交往。“中垒”,古代官署名,此处借指文人学士聚集的场所。“宾交”,即友谊,这里指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谢建安:晋代诗人陶潜曾作《咏荆轲》诗,中有‘望其两肘间’之句,言时见燕太子丹在侧,而燕太子丹是荆轲的好友。《文选》注引王隐《晋书》,说荆轲游于上党,与燕太子丹有约,太子闻之,乃请荆轲入山中,曰:“子住,吾将奈何!”荆轲曰:“敬奉命矣。”及至燕国,太子置酒,歌舞鼓瑟之后,荆轲起,取王所持匕首授之,曰:“今者去,今者去,我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遂伏剑而刺秦王,卒不中。燕人怪其不中,以为太子迟之。故《世说新语·文学》云:“荆卿每见燕丹、秦舞阳等辈,文士,皆害相知;独鬼谷先生深达其意,问荆卿曰:‘秦舞阳进,何儃徊而不敢进?’荆卿嘿然有间,色愈和。遂拔剑而前,跃曰:‘夫为义者,岂可自拖于掌握邪?’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至于易水之上。”

“看春正对花如雨”一句写景。“花如雨”,形容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的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感旧应怜鬓有丝”,这一句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怀念之情。“感旧”,即对过去的事情表示感慨。“鬓有丝”,意为自己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尾联写离别时的心情。“揖别峰头劳望眼”,意为在挥手告别之时,我频频回首,目光却久久不能离去。“揖别”,拱手告别,这里指送别。“峰头”,山顶上。“劳望眼”,即频频回首眺望。“马蹄蹀躞”,意思是马蹄缓慢移动如同在小路上行走一般。“出林迟”,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翼,犹尚好之。矧其群从?受其赐矣。”原意是指鸟儿离开幽深的山谷来到高大的树木上鸣叫寻找同类,后来引申为朋友之间分离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这里的“出林迟”与“马蹄蹀躞”相互呼应,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