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人自怯,不敢授春衣。
山雨将寒骤,人烟过午稀。
时时瘦马立,往往峭帆飞。
行役毋劳恨,于今是帝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逐联进行分析。
“德州渡口”,点出地点是德州,从字面理解,这里应该是一个地名。“征途人自怯”,这是全诗的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长途行军中,战士们自己都感到胆怯了,所以不敢再脱下春衣来御寒。这一句是写景,写出了诗人当时行军途中的艰难困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关心。“山雨将寒骤”,第二句。意思是说:山中的风雨来得突然,天气一下子变得冷了起来,路上的人烟也渐渐地稀少起来。这一句是写景,写出了当时行军途中的气候特点。“时时瘦马立,往往峭帆飞。”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是写景。意思是说:不时地可以看见瘦弱的战马站立着,常常可以看到高悬的船帆像飞一样在天空中飘动。这两句也是描写当时行军途中的景象。“行役毋劳恨,于今是帝畿。”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行军过程中,不要有怨恨之情,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京城。这两句是议论,表明作者当时行军的目的是到了京城。赏析:这首诗写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当时金军正大举南侵,北宋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诗人以旅途为题材,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体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答案】
德州渡口
征途人自怯,不敢授春衣。译文:在长途行军中,战士们自己都感到胆怯了,所以不敢再脱下春衣来御寒。注释:征途——指行军之路,比喻国事或家事。授——脱。
山雨将寒骤,人烟过午稀。译文:山中的风雨来得突然,天气一下子变得冷了起来,路上的人烟也渐渐地稀少起来。注释:骤——急、突然。过——超过。
时时瘦马立,往往峭帆飞。译文:不时地可以看见瘦弱的战马站立着,常常可以看到高悬的船帆像飞一样在天空中飘动。注释:时时——不时,不定时。
于今是帝畿。译文:在行军过程中,不要有怨恨之情,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京城。注释:行役——行军。毋——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