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堂趺坐转三车,倦向僧厨乞施茶。
露净珠光翻贝叶,月寒金色涌莲花。
凭看有相吾何染,听说无生路未赊。
莫谓常明须震旦,金篦已许导恒沙。

【注释】:

夜堂:即佛寺内的讲堂。

趺坐:两腿交叠盘坐在地,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

三车:指佛教中的三种境界:初果、中果、上果。

施茶:僧人为施主准备的茶水。

贝叶:佛教经文写在贝叶上的梵文经典。

金色:指月光照射下的莲台,金色泛光。

有相:有形有相,即有形象、有颜色。

无生路:没有生死轮回的道路。

震旦:古国名,今指中国。

金篦:指金属做的梳子。

恒沙:指极多的沙子。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僧人夜深人静之时在弘慈寺听讲的情景。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机。

“月夜宿弘慈寺听讲”起句点题,表明时间是在夜晚,地点在弘慈寺。僧人夜间入寺听讲,说明他虔诚好学。首句“夜堂趺坐转三车”一句,既写僧者入室听讲之情形,又写其修行之过程。“夜堂”即寺庙内的讲堂;“趺坐”,即盘腿而坐的姿势,表示恭敬;“转三车”,指修行者由浅入深,逐步提升的境界。

“倦向僧厨乞施茶”一句写僧人听讲至深夜,疲惫已极,只得向和尚讨些茶水以解渴。此句既写出了僧人之艰辛,也表现了他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露净珠光翻贝叶,月寒金色涌莲花”两句写僧人听讲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露净珠光”形容月光明亮如珠;“月寒”则指月色冷清,给人以清冷之感。“贝叶”是佛教经典之一,“金色”指月光照射下的莲台,金光闪闪;“莲花”,佛教中的象征物。这两句话通过描写月夜下,僧人听讲时所见之景,表达了僧人对于佛法的理解与领悟。

“凭看有相吾何染”一句,意思是说看着这些有形象的东西,我又有何沾染呢?这里的“有相”是指那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而“吾何染”则是说对这些事物并无沾染之意。这两句话反映了僧人对于世间万物的看法和态度。

“听说无生路未赊”一句,意思是说听闻佛法之后,我明白了生死轮回的道理,但是这条路还很长啊!这里的“无生路”是指佛法所教导的“解脱生死轮回之道”;“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遥远、漫长的意思。这两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僧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莫谓常明须震旦,金篦已许导恒沙”一句,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才需要智慧的明灯,就像金篦(一种用来剃头发的工具)已经允许引导无数人一样。这里用“莫谓”表示否定的语气,意为不要说。这里的“常明”是指光明,也比喻智慧;“震旦”是古代对中国的称呼,后来泛指中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智慧之光并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普照于世界各个角落。

【译文】:

月夜时分在弘慈寺聆听讲道,

夜间在讲堂里盘腿打坐转三车境;

疲倦时向僧厨讨些茶水喝,

月光明亮如珠照亮了贝叶经书;

月色寒冷洒满整个莲花座,

听着法音觉得身心俱清净。

看到万物皆具佛性,我不沾不染;

悟到无生之路无尽遥远,

佛法无边无际犹如恒河沙数。

不要认为只有中国才有智慧之灯,

像金篦那样能照亮无数众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