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故人吴季子,玺书何日下山东。
天门瑶草春相待,海上仙槎夜拟同。
过鲁好传周室礼,入齐还问太公风。
欲知郎舍期君意,孤剑时时但吐虹。
【注释】
吴峻伯:指吴季子,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名季札。他游历列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山东:古地区名,在今山东省。吴季子曾到鲁国去学习礼乐。寄:赠送、寄托。
玺书:皇帝给臣下封上的书信,用玉简写上文字,上面有皇帝的印。玺:印章。
天门:山名。
瑶:美玉。
海上仙槎:神话中木筏,能漂浮于海上,传说蓬莱仙岛上有仙人乘坐的木筏。
周室礼:《周礼》是古代周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
太公:姜尚(吕尚),即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建周的著名谋臣和政治家。
郎舍:男子的住所。
期君意:希望知道您的心意。
孤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临终前,嘱咐儿子要传父志,不要做王事。后因以“孤剑”为隐者自喻的典故。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临别之际,写下这首《喜吴峻伯来视山东学寄》。
第一句写吴季子来访。吴季札,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名季札,字季子,又称太伯之后(见《史记·吴太伯世家》)。他游历列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因此得到孔子的赞赏。《论语》中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哉?”孔子说:“我哪里敢不学习呢?又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可见孔子对吴季札是很尊敬的。第二句写吴季札来鲁国学习礼仪的情景。“故人”,即老朋友。吴季札游历列国,对各地的风俗习惯都很熟悉;他游历鲁国,也一定看到了鲁国的音乐、舞蹈、服饰、礼仪等,因而向鲁哀侯表示愿意向鲁国学习。第三句写吴季札乘夜渡海前往齐国学习的情形。吴国地处东海之滨,与齐国隔海相望,所以吴季札乘船渡海,到齐国去学习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一句是说,他乘着天门山上生长的瑶草的香气,等候着海上的仙槎的到来;同时,他又把海上仙槎夜晚航行的情形想象成是在同周室一样美好的境界中遨游。第四句写吴季札在齐国学习的情况。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它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比鲁国先进得多。吴季札到齐国,一定会受到那里学者的重视,并且会在那里学到许多知识。第五句描写吴季札归途中的情景。吴季札从齐国回来以后,又要去访问其他诸侯国。这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正打算问太公治国之道,而太公正是姜太公的号。这里用“入齐还问太公风”来暗指南方的太公。“还问”二字,表明吴季札不仅自己要问问题,而且还要带着他的弟子们一起去问。第六句写吴季札回到鲁国以后的情况。鲁哀侯听了吴季札关于齐国情况的介绍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把吴国送来的礼物收下了。第七句写吴季札回到鲁国以后,又准备到吴国去游历了。这时吴季札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开始他的游历了。
这首诗是送别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扬了吴季札的高尚品质和他的卓越才能。诗的第一联写吴季札来访鲁国学习礼仪的情景。吴季札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到鲁国去,鲁哀侯一定会向他请教有关礼仪方面的问题。这就说明吴季札在礼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很高的。第二联写吴季札乘夜渡海前往齐国学习的情形。吴季札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决心要向各地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说明吴季札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第三联写吴季札在齐国学习的情况。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它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比鲁国先进得多。吴季札到齐国去,一定会受到那里学者的重视,并且会在那里学到许多知识。这说明吴季札是个虚心好学的贤才。最后两句写吴季札归途的情景。吴季札从齐国回到鲁国以后,又要去访问其他诸侯国了。这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正打算问太公治国之道,而太公正是姜太公的号。“还问”二字,表明吴季札不仅自己要问问题,而且还要带着他的弟子们一起去问。这就说明吴季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善于培养人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