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枕清秋海岱边,高楼中擘俯苍烟。
同云不尽千家晓,寒月长开万古妍。
天上几看新玉树,山中端合老朱弦。
夸他信美仍吾土,句就还应两地传。

【解析】

“伏枕清秋海岱边,高楼中擘俯苍烟”,这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楼阁,放眼四野,只见海岱之间,一片明净的秋空。诗人用“伏枕”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心境。“中擘”二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豪放情态。“俯苍烟”三字写出了诗人凭栏远眺所见之景。

“同云不尽千家晓,寒月长开万古妍。”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象:那片茫茫无际、连绵不断的白云,似乎把万家的炊烟都遮住了;只有皎洁的月亮高悬天际,它像一位绝世的美女一样,永远绽放着迷人的光彩。“千家”与“万古”对举,突出了诗人所见到的景物之多;而“尽”和“长”又突出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之广、时间之久。

“天上几看新玉树,山中端合老朱弦。”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象:天上的明月仿佛是一棵刚刚栽下的新玉树;山中的明月却像是一张老弦琴。诗人以天上的明月比喻玉树,是因为玉树是洁白无瑕之物,而月亮也是清澈明亮的,二者相似;诗人以山中的明月比喻老弦琴,是因为老弦琴是古老的乐器,而山中的明月也显得古老、深沉,二者相似。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明月之美,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

“夸他信美仍吾土,句就还应两地传。”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象:尽管那一轮明月是那么美丽,但它毕竟还是来自我的家乡,所以我要把它赞美一番;虽然我这首诗写得并不好,但只要它能够流传下来,就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种贡献。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体现了诗人谦逊的品质,同时它还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答案】

示例一:

寄题于鳞白雪楼(题赠友人)

伏枕清秋海岱边,高楼中擘俯苍烟。

同云不尽千家晓,寒月长开万古妍。

天上几看新玉树,山中端合老朱弦。

夸他信美仍吾土,句就还应两地传。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借咏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首联写景:诗人从伏案读书的枕头上抬眼望去,只见大海的东边和泰山的西边都是秋天的景色:海水泛白,天空湛蓝;云朵缭绕,月光皎洁。颔联写景:那一轮圆月好像把万家的炊烟都遮住了似的,只有它那皎洁的光芒一直照亮着大地。颈联写景:天上的月亮好像一棵刚种下不久的白玉树;山中的月亮就像一张已经很久不用的老弦琴。尾联抒情:即使那一轮明月再美丽,它毕竟是我的家乡;既然我写的这首诗并不怎么好,那就让它流传下去吧。

示例二:

寄题于鳞白雪楼(即兴题壁诗)

伏枕清秋海岱边,高楼中擘俯苍烟。

同云尽处千家晓,寒月长开万古妍。

天上几看新玉树,山中端合老朱弦。

夸他信美仍吾土,句就还应两地传。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题壁诗。诗人登上高楼,放眼四野,只见大海的东边和泰山的西边都是秋天的景色:海水泛白,天空湛蓝;云朵缭绕,月光皎洁。诗人用“伏枕”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心境。“中擘”二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豪放情态。“俯苍烟”三字写出了诗人凭栏远眺所见之景。“天上几看新玉树”,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象:那轮明月好像一把新砍伐的玉树,它给万物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那一轮明月好像一张陈旧的弦琴,它在默默地为万物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万古妍”与“千家晓”,这两个词对举,突出了诗人所见到的景物之多;而“尽”与“长”又突出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之广、时间之久。“天上几看新玉树,山中端合老朱弦。”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象:天上的明月好像一棵刚刚栽下的新玉树;山中的明月却像是一张老弦琴。诗人以天上的明月比喻玉树,是因为玉树是洁白无瑕之物,而月亮也是清澈明亮的,二者相似;诗人以山中的明月比喻老弦琴,是因为老弦琴是古老的乐器,而山中的明月也显得古老、深沉,二者相似。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明月之美,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夸他信美仍吾土,句就还应两地传。”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象:虽然那一轮明月是那么美丽,但它毕竟还是来自我的家乡,所以我要把它赞美一番;虽然我这首诗写得并不好,但只要它能够流传下来,就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种贡献。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体现了诗人谦逊的品质,同时它还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