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级穿萝望渐平,万峰拥笏骤相迎。
秋空月并蟾蜍吐,夜壑风疑虎豹惊。
荒草不传兰若迹,古松犹识范祠名。
自怜长诵先忧语,拄颊看山尽此生。
注释:
千级石阶穿过藤萝,望见山峰渐渐平缓;万峰拥簇如同手持笏板,忽然迎面相迎。
秋空月明,仿佛蟾蜍吐露;夜壑风生,似虎豹受惊。
荒芜的草场不留下兰若寺的痕迹(寺庙),古松仍能识出范祠的名字(祠堂)。
我自怜平生常诵先忧后乐之志,拄颊看山直到此生。
赏析:
天平山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山上有一座废寺叫“饮光寺”。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任苏州太守时,曾在此建范公祠,所以这座废寺又称范公祠。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范公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人生哲理。
第一句“千级穿萝望渐平”,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景象。千级石阶穿过藤萝,远处的山峰渐渐显得平坦,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这里的“千级”和“萝”都是形容山路险峻,而“望”则是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心情。
第二句“万峰拥笏骤相迎”,则进一步描绘了山势的雄伟壮丽。万座山峰如同人们手执文笏一样,突然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形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秋空月并蟾蜍吐”,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秋夜的月亮明亮如盘,与地面上的蟾蜍相互辉映,仿佛在吐露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里的“并”字用得十分巧妙,既表现了月光的明亮,又表现出月光与地面景物的和谐之美。
第四句“夜壑风疑虎豹惊”,则进一步描绘了风声在山谷中回荡的情景。夜壑中的风声犹如猛兽般的咆哮,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凶猛的野生动物,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感。这里的“疑”字用得很形象,把风声比作虎豹的吼叫,让人感到一种惊悚之感。
第五句“荒草不传兰若迹”,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虽然荒草遍地,但依然无法掩盖那曾经的兰若寺的痕迹,让人不禁怀念起那个曾经热闹繁华的地方。这里的“传”字用得很巧妙,既表现了兰若寺的过去辉煌,又表达了诗人对其的眷恋之情。
第六句“古松犹识范祠名”,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即使经过了岁月的洗礼,那片古老的土地仍然保留着范公祠的名字,让人不禁为之感叹和敬佩。这里的“犹”字用得很生动,既表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又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自怜长诵先忧后乐之志”,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追求进行了总结。他常常诵读范公的忧国忧民之志,以此为镜,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这里的“自怜”用得很巧妙,既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之情,又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行为的肯定和自豪之情。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自己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深深热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