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排瀑挂峡垂倾,日薄烟霏径自生。
破险旌旗俄灭没,出幽天地顿峥嵘。
源桃欲问秦人隐,细柳先屯汉将营。
慷慨不堪频指点,帝京南去是长城。

注释:

将入黄榆度水门,最逶迤险绝处也。

黄榆:地名,在今陕西黄陵县北。

水门:即水门关,在今陕西黄陵县南。

逶迤:曲折。

险绝:极其危险,没有出路。

峰排瀑挂峡垂倾,日薄烟霏径自生。

峰排:山峰排列。

瀑挂:瀑布挂在山崖上。

峡垂:峡谷下垂。

薄:迫近。

烟霏:烟雾弥漫。

径生:小路上生出草木。

破险旌旗俄灭没,出幽天地顿峥嵘。

破险:突破险阻。

旌旗:军旗。

俄灭没:忽然消失。

出幽:从深奥、僻静之处出来。

天地顿峥嵘:天地之间顿时显得高峻起来。

源桃欲问秦人隐,细柳先屯汉将营。

源桃:桃花,指春天的景色。

源:源州,今属广西,是秦人(秦始皇)的故乡。

隐:隐居。

细柳:细柳营,汉代驻扎军队的地方。

屯:驻军,驻守。

慷慨不堪频指点,帝京南去是长城。

慷慨:豪迈,激昂。

指点:指点江山,评论形势。

帝京,皇帝居住的地方,指京城长安。

长城:这里借指边防要塞。

赏析:

《水门》一诗,描绘了一幅雄浑壮观的水陆画卷,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英勇报国的决心。

首句“将入黄榆度水门”,点明诗人将要渡黄河进入黄榆关的地点。黄榆关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之一。此句以“将入”二字起兴,既表明了时间是在渡黄河时,又暗示了此行的目的——要过黄河,进入边地。次句“最逶迤险绝处也”,紧承上句而来,描写了黄榆关所在的地理位置。这里的“逶迤”、“险绝”二字,突出了黄榆关地势的险要特点。而“最”字的使用,则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使得黄榆关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颔联“峰排瀑挂峡垂倾,日薄烟霏径自生。”则是具体描写了黄榆关周围的自然风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山峰、瀑布、峡谷、雾气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山水相映成趣的画面。其中,“峰排”与“瀑挂”相对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峰错落有致、瀑布飞泻而下的景象;“峡垂”与“烟霏”相对应,则让人感受到了峡谷深处的神秘氛围。此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叠词“排”、“挂”、“倾”、“生”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同时,“日薄”与“烟霏”两个意象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黄榆关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

颈联“破险旌旗俄灭没,出幽天地顿峥嵘。”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展开。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旗帜倒下、天地间骤然高大起来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场面的期待与激动。其中,“破险”与“出幽”相对应,既体现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又展现了战场的广阔无垠;“旌旗”与“天地”相对应,则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与冲击。此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战争场面更加生动有趣。

尾联“源桃欲问秦人隐,细柳先屯汉将营”则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这两句诗通过对源桃花和细柳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其中,“源桃”指的是桃花源,象征着美好的理想生活;“细柳”是指细柳营,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军事重镇。而“欲问”、“先屯”则分别表示了诗人渴望了解这些英雄事迹的心情以及对他们的尊崇之情。

最后一句“慷慨不堪频指点,帝京南去是长城”则是全诗的收束之笔。这句诗通过描绘诗人豪迈激昂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未来使命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其中,“慷慨”一词既形容了诗人的情感状态,也体现了他的精神风貌;“指点”则意味着诗人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边疆而奋不顾身。而“帝京”则是指京城长安,寓意着诗人将肩负起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重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